首页>新质生产力系列访谈
新质生产力系列访谈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嘉宾
陈彦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
陈小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刘哲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朱润楠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为重构宏观政策理论和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学理支撑
记者:发展新质生产力会大幅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对短期经济稳定和长期经济增长具有系统性影响,这对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陈彦斌: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而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因此,要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科学地实施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进行重构,加大增长政策的力度,着力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宏观调控理念和思路的重要创新,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成果。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内涵丰富、目标多元、工具多样,除了涵盖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还涵盖地方政府经济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以及从根本上改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改革举措,在解决复杂调控问题时更有效。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既要坚持系统观念,也要坚持将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主要的治理工具。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为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下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学理支撑,将稳定政策、增长政策与结构政策三大类宏观经济政策纳入统一框架,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而言,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强调供需协调发展,而非简单关注总需求。纳入结构政策与增长政策本质上是拓宽了宏观政策的调控维度,可以从总供给发力,与锚定总需求的稳定政策相配合。同时,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高度重视结构问题对经济增速带来的影响,由此倡导结构政策、增长政策与稳定政策相协调。通过结构政策系统性地优化宏观经济结构,拓宽潜在增速的提升空间以向其合理水平靠拢,使用增长政策扩张要素资源并进行有效配置,由此支撑因宏观结构不断优化而不断提升的潜在增速,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记者:基于上述研究,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强调在哪些具体的方面做出关键性调整?
刘哲希:宏观经济政策不能仅以将实际增速稳定在潜在增速附近作为目标,而要着力实现最优结构下的潜在增速合理水平,这更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实际经济结构可能偏离最优结构,导致潜在增速低于其合理水平。如果宏观经济政策只将实际增速稳定在潜在增速附近,就会使得经济运行持续偏离最优增长路径,难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空间。更重要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适度正向的产出缺口更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根据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如果实际增速能够达到潜在增速的合理水平,那么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加大投资与增加就业岗位,从而使各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拓展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
陈彦斌:宏观经济政策要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新要求。就供给侧而言,新质生产力需要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的有效支撑。增长政策主要通过科技政策着力推动技术革新、通过教育政策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良好条件。结构政策主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以提升生产性投资与民间投资占比,优化债务结构以降低企业偿债压力。就需求侧而言,需要稳定政策加力增效,确保宏观经济的运行稳定。特别是需要稳定政策实现适度正向的产出缺口,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
陈小亮:宏观经济政策重视对结构政策的运用。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重视对结构性政策的运用,可以有效缓解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收入分配结构、总需求结构以及总供给结构等方面的宏观经济结构偏离问题,更好地畅通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渠道、丰富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手段,提高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一致性”。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
陈彦斌: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虽然涵盖的范围比宏观经济政策更宽,但仍以宏观经济政策为核心。在明确以宏观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基础上,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不同组成部分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一部分要发挥直接的治理作用,与宏观政策相配合,以增强宏观政策一致性。另一部分要发挥对宏观经济治理的支撑辅助作用,旨在提升宏观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治理的有效性。由此构成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将科学宏观调控与有效政府治理有机结合。
“梁”是指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支撑宏观经济治理发挥作用的政策与经济制度,应包括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地方政府有效治理的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四个重要方面。
“柱”是指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直接发挥作用的政策与改革手段,从而增强与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柱”主要包含八个部分的内容。一是促进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的宏观政策体系,这是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宏观经济治理发挥作用的关键,必须完善宏观政策体系,促进稳定政策、增长政策与结构政策“三策合一”,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二是可以与宏观政策直接相协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举措,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以财税体制改革为例,其既是长期内优化税收制度与调整央地关系的关键一环,也是短期内财政政策的发力点,可以增强财政支出强度或降低微观主体税负率,从而起到逆周期调节效果。三是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这是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关键,可以显著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果。四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推动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五是健全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从大国视角对宏观经济治理进行系统设计与优化。六是中国特色预期管理机制,从短期、中期与长期三个维度实施预期管理全覆盖,增强微观主体信心与改善社会预期。七是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监测体系和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八是宏观经济治理相关经济政策之间的取向一致性评估体系,以及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性政策之间的取向一致性评估体系。
有效提升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治理效果
记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主要工作?
刘哲希:在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可以重点在以下几点发力。第一,以财税和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为核心抓手,通过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微观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激励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第二,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更好发挥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力支持作用。第三,构建适应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国特色预期管理机制,更好地稳定公众预期,从而有助于与宏观经济政策协同发力。
陈小亮:要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一致性,促使各类政策形成合力,有效提升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治理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第一,增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取向一致性,有助于二者协同发力、相辅相成,从而更好地发挥政策组合效应。如果二者取向不一致,将很难扩大总需求。第二,增强稳定政策、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三大类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一致性。要想增强三者之间的取向一致性,需要加强体制机制设计和顶层方案设计,真正实现宏观经济政策“三策合一”,其核心是调控部门统筹与政策目标统筹。第三,增强非经济性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一致性。在经济与社会运行过程中,除了经济目标,还有环境目标、安全目标等大量非经济性目标,这要求有大量的非经济性政策予以应对。通过增强非经济性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一致性,可以对各部门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进行统筹协调,避免非经济性政策对经济目标造成不利影响,最终有效规避政策叠加导致的合成谬误。而且,非经济性政策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主体的消费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会影响公众预期的变化,并间接影响经济政策的效果。因此,加强非经济性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够助推微观个体形成较好的政策预期,从而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果,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肖争艳、郭豫媚、赵福军、杜雯翠、赵峰、刘玲君等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