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正商量 提案摘编 议政瞬间

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郑巨双:方寸间绘就乡村振兴图

2025年03月14日 08:46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微信截图_20250314084516

郑巨双正在制作文人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郑巨双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政协委员、鸣山陶院创始人。

小小的方寸瓷片是否也能同唐歌宋赋般留住悠悠岁月?鸣山陶院创始人,同时也是温州文人瓷的创造者之一的郑巨双,用对古老技艺的执着追求,和以文化为笔、技能为墨的热爱告诉我们——可以。

给文人瓷贴上“温州”标签

温州文人瓷的故事始于郑巨双对古陶瓷的痴迷。

时间回到2006年,郑巨双第一次接触古陶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火与泥的交融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郑巨双自此爱上古陶瓷。

不甘只做一名业余爱好者,郑巨双遵循内心呼唤,脱下西装,披上长衫,辞职来到景德镇,开始潜心学习陶瓷技艺。

日子一天天过去,陶轮飞旋,泥团在指尖渐成器形;轻揉慢搓,黏土于掌心塑出轮廓。窑火明灭间,焦灼与憧憬也在郑巨双的心里明明灭灭着。

2017年,郑巨双在一次和景德镇的师傅讨教陶瓷文化时,对方却直言不讳地说出一句:“温州做不出彩瓷,更不用说文人瓷了。”郑巨双扪心自问:除了欣赏古人留下的东西,我们是不是也能留一些东西给后人?

“复兴瓯窑文化,弘扬平阳陶瓷传统技艺,是我的人生目标。虽然身在外地,但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心头。”带着一腔故土情怀,郑巨双选择回乡发展瓷事业。

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平阳县鸣山村,成了郑巨双理想步入生活的新契机。郑巨双一举投资800万元,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建成包含作坊、画室、展厅等在内的鸣山陶院。陶院成立不久,郑巨双就将“平阳瓯窑青瓷技制作技艺”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复兴瓯窑文化迈出了第一步。

文人瓷讲究诗、书、画、印融会贯通,极为注重深厚多元的文化韵味。打造“温州文人瓷”,郑巨双瞄准了平阳蛋画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决意大胆结合瓯窑文化和蛋画技艺,打造出一个极具温州特色和山水雅韵的文人瓷。

想法敲定后,郑巨双开始不间断地上门拜访蛋画传承人。一开始并不顺利,郑巨双被反复回绝。但他并不气馁,坚持请他们在瓷坯上练习作画,一切损耗由他来承担,最终打动了8位师傅与他合作;他又请来景德镇的师傅,一遍又一遍调试适合制作温州文人瓷的油料。

在烧砸了几千个杯子之后,一只题有“游南雁荡”古词的瓷杯最终出炉。渐渐地,刻画着富春山居图的陶瓷杯、拥有江心屿美景的瓷板画、展现南雁风光的个性化茶器等一个个烧制出炉,无一不诉说着温州文人瓷的独具特色。

2017年,500多件温州文人瓷板画率先走向市场,瓯窑和蛋画两项非遗在碰撞融合中焕发出的旺盛生命力和独特魅力展露无遗。

“工艺美术﹢非遗﹢乡村振兴模式”

如果说,创立鸣山陶院是郑巨双的“个人情怀”,那么聚集“工艺美术﹢非遗﹢乡村振兴模式”打造非遗村无疑是郑巨双的“家乡情结”“委员情结”。

“非遗一定要以人为载体,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郑巨双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此,他以鸣山陶院为基地,通过工美与文创相融合形式,将文人瓷画推向市场,形成了宠物定制、文人瓷画、弘书陶艺三大特色文化产业。不仅如此,郑巨双还邀请剪纸、雕刻、特色糕点等20多个非遗项目传承人,扎根鸣山沃土,发展文化产业。

紧跟时代步伐,郑巨双将电商的翅膀嫁接于传统工艺之上。他的直播基地共富工坊,共汇聚80个品类商家,入驻超30个商家,通过互联网的力量,让乡村工艺美术作品飞向世界各地,累计实现直播销售超1.8亿元。

一院、一街让鸣山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非遗村”,有相关产业26家、优质文创商户20多家、挂牌非遗传承基地20家,特色餐饮30多家,42家文化类业态受招引入驻,就业人数达500人,年产值达2亿元。郑巨双以鸣山古村为支点,通过工艺美术撬动了平阳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成为平阳县政协委员后,推动平阳县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成为郑巨双的重要目标。他清楚地认识到,技能是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他多方奔走,呼吁当地树标准、建体系、搭平台,培育技能人才队伍,振兴平阳工艺美术产业。

从创立鸣山陶院到打造非遗村,从发展电商直播到呼吁产业升级,郑巨双用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他用实践证明,技能是发展的内生动力,能够赋予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活力,而他的目标不止于此。

“作为政协委员,我更应该为平阳县工艺美术产业的未来而努力。”说这话时,郑巨双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通讯员 孔文怡)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