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正商量 提案摘编 议政瞬间

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朱占波:“只要群众有需要,我就一直在”

2025年03月14日 08:48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

朱占波(右)围绕“中医药振兴发展”进行调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朱占波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政协常委、孟津区万豪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获“最美洛阳人”“河南省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朱委员,多亏您提的烟花爆竹‘限放’的建议,今年过年又找回了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孩子们可高兴了!”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马步社区居民张大爷拉着朱占波的手,满脸笑容地说。朱占波笑着回应:“张大爷,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能让大家满意,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这是朱占波走访群众时的一段对话,多年来,他始终活跃在基层群众中间,倾听和传递着百姓的心声,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好人”委员。

灶台燃梦 创业逐光

“占波这孩子,打小就不容易。1岁多父母就没了,跟着爷爷和哥哥长大,吃百家饭,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的苦。”村里的老支书回忆起朱占波的童年,满是感慨:“十几岁的时候,占波就开始学厨,那股子钻劲,我们都看在眼里。”

白天,朱占波跟着师傅潜心学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夜晚,即便疲惫不堪,他仍手捧书籍,从阅读中汲取力量。为了追逐梦想,他远赴新疆等地学厨,每日工作长达16个小时,即便如此,也从未放弃。

“三弟,你学艺多年,有口饭吃就行了,何必东奔西走、自讨苦吃?”大哥劝他。朱占波却坚信“井淘三遍出甜水,人从多师武艺精”,最终他拜入洛阳名厨吴金玉、韩文华门下,学到了制作洛阳水席的过硬本领。

2007年,朱占波和妻子开办了孟津区第一家大型宴会水席厅,由于缺乏特色,起初生意很冷清。朱占波多方考察,发现农村办婚宴存在厨师不专业、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于是,他将目光投向农村,下乡入户包办宴席,所有食材、灶具、桌椅都自带,凭借过硬的烹调技术、讲究的用料和体贴入微的服务,他的生意愈发红火。

2013年,朱占波的酒店正式开张,他把不许欺客作为“店规”第一条,要求所有员工把尊重客户作为第一要务,把客户满意当成至高追求。“老板特别重视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在这里工作,不仅能挣钱,还能学到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嘞。”老员工孙大姐笑着说。

履职为民 建言担当

作为一位连任三届的政协委员,朱占波始终将民生冷暖放在心头,对社会热点问题保持着高度关注,他常说:“政协委员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

“老朱在履职这块,做得真中!”说起朱占波,区政协委员李改艳竖起大拇指:“每年春节假期还没结束,他就开始走街串巷搞调研了。就说2022年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事,他查阅了大量黄河文化书籍,研究得很透彻,写的《关于提请重视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批示,厉害!”

2024年4月,朱占波在调研中接触到一起小产权房违规办证引发的司法纠纷。他及时向区法院反映情况,并协助法院调查和调解。在他的努力下,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当事人最终罢诉。区法院工作人员说:“要不是朱委员及时反映情况,还帮忙调解,这事儿不知道要拖多久,他为维护和谐稳定出了力。”

聚焦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朱占波履职建言有了源头活水。他提出的《关于倡导举行中式传统婚礼的建议》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关于加强对模范人物教育管理的建议》关注模范人物的成长和发展,为社会树立更好的榜样;《关于城市垃圾分类废旧小电池无害化处理的建议》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这些提案展现了一名基层政协委员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履职为民的责任感。

投身公益 扶弱济困

“朱爸爸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他给了我一个新家,让我不再孤单,也给了我追逐梦想的勇气。”被朱占波领养的孤儿小刘感激地说。

投身公益事业,朱占波不遗余力。10多年来,朱占波陆续收养了多名孤儿,他视孩子们如己出,在孩子生病时彻夜守护,在学习上为他们耐心辅导,生活里给予更多关怀,全力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如今,像小刘一样,不少孩子已长大成人,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凭着“人在难处拉一把”的信念,朱占波身体力行传递温暖与希望。得知农民苏铁桥30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兄长却生活艰难,他深受触动,多次登门探望,还为苏铁桥在自家饭店安排工作岗位,把苏铁桥的哥哥也接来妥善安置。

旁人劝他:“这事可不轻松,你图啥呢?”朱占波只是笑笑:“帮人就是帮己,能让他们生活好点,我心里踏实。”如今,苏铁桥夫妇同在饭店稳定工作,生活幸福美满。

小浪底镇的贫困户杨素娥,丈夫打零工,3个孩子上学,经济压力很大。朱占波鼓励她勇敢面对,为她提供了一份能兼顾家庭的工作,杨素娥感动地说:“要不是朱大哥帮忙,我真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经过几年努力,杨素娥的生活显著改善,大女儿也考入郑州的一所大学。

作为企业负责人,朱占波身体力行,积极倡导员工及身边人争做好人好事,先后帮助20多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他的无私奉献成为孟津区一张暖心名片。

“只要群众有需要,我就一直在。”朱占波说。

(通讯员 张晨雯 谢朝阳 本报记者 王有强)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