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做非遗传承的长期主义者
“学校是一个传播非遗很好的平台和阵地。‘德智体美劳’,我认为,非遗一定属于美的教育中独特的一份子。”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这样向记者介绍到。
时间回到2024年3月,田静提交提案,呼吁发挥学校美育育人功能,面向全体中小学生进行非遗美育教育。一年的时间里,这件提案已得到多地教育部门积极响应,有的地区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课程常态化。
“非遗其实很具体,是语文、美术、数学、化学等多学科的复合应用。”田静以建水紫陶茶壶为例讲解起来:“你看,不掌握诗书画印,怎么勾勒出壶上的花鸟山水?不掌握好数学,如何精准调试器物的高度、宽度、薄厚?烧制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在孩子们眼中可能就是一种‘魔法’。”在田静看来,非遗既是文化,又是科学,需要系统地学习、研究。这种跨学科之美、博物学之美,恰恰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有了这些能力,不愁培养不出小小发明家!”
非遗课程进校园,正是一种美育实践,将非遗的种子播撒在少年心田,持之以恒地浇灌、滋养,结出一颗颗名为“兴趣”或“热爱”的果实。“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田静笑着说。
授人以“技”易,授人以“心”难。“非遗的美育过程是由浅入深的,这是一个从认识、了解,到萌生兴趣,继而热爱、从事,最后选择坚守的过程。”在田静看来,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是一种文化上的长期主义,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可共享。“重要的是,提高文化的可及性。”
身体力行,去年,田静在自己的家乡建水打造了窑尚美术馆。“我小时候去看一个艺术展,经常要坐四五个小时车。现在,我希望大家能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熏陶。”谈及建立美术馆的初衷,她介绍道:一方面记录建水紫陶的“来时路”,为后来者提供可以溯源与回顾的技艺谱系;另一方面,展示建水紫陶的“形与神”,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融入现代生活。“最高级的美,永远扎根于土地与人心。”田静如是说。
近一年的调研观察让田静生发出了更多思索——如何将学校美育课堂教学由浅向深再探索?怎样增强校园非遗课程的专业性、系统性?有深厚积累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何充分参与进来?有了课堂,能不能有实践基地……
立足多年来非遗传承的实践,田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推进非遗传承,除了在校园,更要在社区、街道,在生活触手可及的地方,让社会的文化空间与文化氛围熏陶每一个人。
她建议,支持有条件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设美育机构,深度挖掘“非遗”项目的美育功能,弥补学校美育短板。进行资源整合,构建“传承人+学校+社会”协同机制,推动校企合作,鼓励非遗美育机构为学校提供非遗技艺课程和实践工坊。开发全国性非遗美育资源库,整合课程案例、教学视频、数字化展品等,搭建文化共享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人,有了年轻传承人我们才有了‘后浪’。”站在千年来一代代紫陶技艺传承人掀起的“前浪”浪尖上,田静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当下,是推进非遗保护发展的黄金时代。身处其中,就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田静感慨道。“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增加其厚度,尽力延伸其长度。”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