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正商量 提案摘编 议政瞬间

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声音

施维雄委员:续关注“小民生”畅通融合“大发展”

2025年03月18日 10:52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今年是我第8次参加全国两会。从2018年到现在,我联合港区政协委员的“朋友圈”,围绕民生融合一体化,做了许多深度调研并建言献策。看着许多建议转化为利国利民的便利措施,让我更加感受到作为政协委员履职的使命和意义。

履职8年间,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始终关注民生,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小民生”项目。

作为企业总部设在香港、研发制造中心扎根广东中山的制造业厂企负责人,我近年来频繁往返于大湾区内地各市、港澳特区,在感受着“一国两制”实践的独特魅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融合”二字。“融合”的实施路径是经济、社会、民生、教育等事业的全方位“方便”,抓手则是貌似不起眼的“小民生”项目。

十四届全国政协以来,我一直关注“港澳车北上”“内地车南下”“24小时便捷通关”“无感快速一地两检”“免税额度适度提高”“湾区内部社保医疗教育均等化”等民生话题。粤港澳之间近年不断诞生大项目、大成果和新机遇,其土壤正是“小民生”培育出在国内走在前列的营商环境。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在各界高度关注新质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等重大机遇的同时,大湾区也用发展的实践证明,让各界的人们时刻都感受到更高质量的“方便”,扎根发展的信心也就有了,这是最实在和优越的营商和生活环境。

今年,我再一次通过自己和港区委员“朋友圈”的建言,希望加快大湾区探索“数字湾区通”应用场景的实现,进而积累和推广经验,协助其他地区打造同样场景,最终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打造样板。大湾区的“数字通”场景打造,难点和发力点是经济民生等数据的跨境流通问题,需要坚持不懈地破除现存的制度性“堵点”。例如,跨境的公民电子身份标识互认和数据共享问题,此类制度性问题,将影响小额数字便利支付、企业平台建设、营商民生事项等跨境办理项目的实时操作和办事时效。

希望通过国家统筹,粤、港、澳三地高效协同推进,将国家“CTID标准”和港澳特区“eID标准”之间的公民电子身份标识互认和便利化问题解决好。同时,针对医保结算、社会保障发放、不动产登记、小额支付及利率自动换算、银行开户销户、交通消费实名登记、酒店入住核验等跨境应用场景,也逐步解决各类涉及“便利”二字的民生问题。

当大湾区内各类业务和应用场景都能做到类似于“手机扫码、立即支付”那般方便,整个大湾区的营商和生活环境将变得更加优越,自然能成为经济、产业的“磁石”和“引擎”。

我来自香港,老家在福建。在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这一国家级战略。去年至今,我主动联动福建各界,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建议福建省参考大湾区经验,助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政策创新;福建和香港各有所长,强化融合协作,助力香港更高质量地发挥自身所长,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通过两项国家级战略的牵线搭桥,粤、闽、港、澳四地一定能实现更高质量的跨地域“牵手”,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将为国为民创造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果。

(作者施维雄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常务副主席)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