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正商量 提案摘编 议政瞬间

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看见敦煌,不断生长的生命

杭州市西湖区政协助力“阅读第一区”文化建设

2025年03月19日 09:1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GetAttachment

人民政协网3月19日电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3月16日下午,杭州文三路上的“西湖遇见敦煌”书香艺术空间,迎来了第二场“遇见大家”文化讲坛。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副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杭州佛学院艺术院教师谢成水,携新书《敦煌壁画临摹精品集》与《看见敦煌》精装本做客空间,与九三学社社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黄征教授展开谈,道出了杭州与敦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活动吸引近百位敦煌艺术爱好者到场,座无虚席,最后排也站满了人,成为是书香社会的生动缩影。

杭州与敦煌的因缘,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共鸣,对谈围绕从上世纪中国首批浙江大学的敦煌学老专家的研究开始,到如今敦煌艺术在杭州传承、创新的繁荣景象。现场首次展出的谢成水教授精品壁画临摹原本《舍身饲虎》《莲花飞天藻井图》《观世音普门品》,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敦煌文化的瑰丽,是一道跨越千年的时空之门。丝绸之路上,敦煌联结着东西方,串联起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和古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这条路,张骞走过,玄奘走过,商人们和将士们也走过。在1900年敦煌藏经洞现世后,一代代学者投入到发现保护当中,谢成水教授也是其中一员。

1976年,年轻的谢成水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毕业,他问自己,自己的美术之路通向何方?怀着这样的疑惑,1982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油画。他发现,西方近代艺术发展史过程中,近百年的西方艺术不断地从东方艺术中汲取营养。“既然西方艺术能从东方艺术里撷取现代艺术语言,那么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直接从中国传统艺术里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呢?”

一次驻足,谢成水看见了敦煌。他筹措395元钱,独自一人轻装前往遥远的敦煌,与敦煌结下了一生之缘。1984年,他应敦煌研究院之聘前往莫高窟从事敦煌艺术研究。和历代敦煌守护者们相同,谢成水将自己的青春和人生都留在了莫高窟内、月牙湖畔、鸣沙山旁。他日日独坐洞窟,潜心研究,临摹壁画,四十多年来,谢成水醉心于敦煌艺术,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有《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290窟》《谢成水敦煌壁画线描集》《敦煌壁画线描精品集》《中国石窟壁画修复与保护》(合著)等。其临摹的敦煌壁画临本被敦煌研究院收藏,并多次作为国家文化的交流之作,先后在日韩印美法等国家展出。

看敦煌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这个“生命”,是不同时代画师们对敦煌壁画这一事业的传承和延续。

当谢成水教授走出敦煌、回到江南,便开始致力于敦煌艺术推广的故事。除了践行于教育一线,将所学倾囊相授,更与其团队一起致力于敦煌薪火相传,让黄沙之下的艺术瑰宝,被更多的人所认识、熟知。在谢成水教授看来,在敦煌,我们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这里的一笔一画都迸发出摄人心魄的气势与神韵,使后继者感受到身上流淌着和先辈一样温暖而执着的血液。当年,在即将启程去敦煌时,送别的人担心他身体会吃不消,他说:“不管怎么样,我都要‘看见敦煌’再说!”现在,再次回忆起这段“苦行之旅”,他说道:“我也没什么可遗憾的,我去敦煌的初心,就只是为了‘看见敦煌’。”谢成水现场签售的新书《敦煌壁画临摹精品集》与《看见敦煌》精装本从视觉到思想,涵盖了敦煌研究院老一辈学者谢成水教授四十载的艺术研究、探索、创新、感悟以及对当代艺术的深刻洞察。书中首次收录谢成水教授经典的敦煌壁画、彩塑临摹的精美彩色图版,以及他“看见敦煌”所感所悟。

敦煌本身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理应被更多人看见、欣赏、传承。敦煌文化也应该和当代文化进行再次融合,从而为我们民族产生新的精神力量。活动现场首次展出了谢成水教授精品壁画临摹原本《舍身饲虎》《莲花飞天藻井图》《观世音普门品》,给予现场参与者一个走进敦煌的路径,与谢成水教授一同透过模糊斑驳的画面,看见丰饶盛大的敦煌。

“遇见大家”文化讲坛暨“溪湖汇”政协委员大讲堂,由杭州市西湖区政协、杭州市西湖区委宣传部、杭州西湖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杭州市西湖区政协新闻文体界别、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是积极响应西湖区“阅读第一区”,持续打磨的一块文化金字招牌,联合西湖阅读联盟,通过邀约敦煌学人的文化讲学、艺术展示,举办大家面对面、阅读圆桌会、VR品敦煌等一大批接地气、具新意、有特色的书香活动,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粮仓”。(王瀚琳 刘静 记者鲍蔓华)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