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一支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高素质劳动大军,不仅关乎国家战略规划与政策导向,也是教育改革和企业需求共同作用下的必然趋势。
尽管我国教育体系规模庞大,大学毕业生数量、素质显著提升,但在面对新质生产力需求时,仍存在一些困境:一是培育理念相对滞后。这种滞后的培育理念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对多样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二是人才供给结构失衡。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并没有与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专业设置上缺少前瞻性,导致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失衡。三是终身学习机制缺失。针对人才的系统培养更多地集中在职前的教育阶段,职后阶段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普惠式的短期培训难以培养出高级技工以上的人才。四是协同育人生态未成。由于培养主体各自为战,缺乏协同合作,人才培养和配置效率较低。
面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和现有人才培育的不足,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培育新一代人才:
一、 塑造新工匠理念,培养智能型匠人。通过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质量体系、项目管理、智能制造等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卓越职业精神,塑造适应新时代的智能型工匠精神。
二、 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教育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与企业等多元主体紧密合作,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共同体。
三、 推行终身培训,赋能人才成长。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训范围要注重培根铸魂与启智增能、素质养成与技能提升相结合。内容设计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培训需求和知识技能背景,实施差异化的培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