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我国工业副产氢与水电解制氢的供应比例将迎来拐点
人民政协网3月20日电(记者 高志民)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联合30余家氢能产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共同编写的《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简称《报告》)3月20日在京发布。《报告》显示,拓展氢能尤其是绿氢在各领域应用规模,激活跨领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自主技术与国产产品竞争力与市场认可度,将是推动我国氢能全产业链
《报告》着眼于我国氢能全产业链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围绕氢能“制储输用”各关键环节,从技术发展现状、不同技术路线对比、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水平、国内外技术水平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并立足全球氢能技术前沿发展方向与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分析并提出了我国氢能全产业链各环节关键技术发展方向的科学建议。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对于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发展氢能是我国保障能源安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破解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约束的重要途径之一。值此“十四五”顺利收官与“十五五”扬帆起航的重要节点,《报告》的发布将为社会各界在氢能产业相关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产品研发、企业经营、金融投资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简称《能源法》)正式实施,氢能被纳入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志着我国氢能的管理属性迎来了重大转变,对我国持续完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与竞争力提升、构建绿色低碳多元化氢能供给体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扩大各领域示范应用规模、系统建立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与相关产业集成式发展新模式,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可持续燃料产业,稳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有序推进全国氢能信息平台建设,稳妥有序探索开展管道输氢项目试点应用,推动各地建立完善氢能管理机制。2025年全国
根据《报告》,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与大力支持下,我国氢能全产业链技术不断突破,大量国产化产品和装备加速涌现。我国氢能产业战略布局正从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和成本降低拓展至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和应用规模扩大,各领域技术研究也开始从系统及整机制造向核心材料研发与基础研究逐步深入。总体来看,我国氢能产业各领域技术已进入工程化向商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产业链各环节关键工艺和技术已基本完成突破或处于突破前夕。核心装备与材料在性能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报告》指出,在氢制取环节,可再生能源制氢将成为我国氢气供应的主要增量,化石能源制氢产量将于2030年前后达峰并进入快速下降通道,工业副产气将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形成规模化供应能力前,保障终端用氢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制氢技术已完全实现国产化,大规模工业副产氢提纯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于可再生电力的水电解制氢技术是氢制
《报告》显示,在氢储运环节,我国氢储运产业呈现技术路线从单一气态向气液固多相拓展、国产化能力从系统层面向材料与零部件延伸、储运规模从近程批次供应向长途稳定供应过渡的发展态势。基于压力容器的气态储运技术成熟度高,是当前我国氢储运的主要形式。《报告》预计,到2030年,高压气态氢储运技术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低温液氢储运技术在部分长距离运输场景实现商业化运营;有机液体氢储运技术将在部分场景与其他技术形成优势互补;固态储氢技术有望在固定储氢场景和两轮车等特色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掺氢/纯氢管道输氢技术完成适用性与安全性验证,各类输氢管道建成总里程有望突破5000km。
《报告》显示,在氢加注环节,我国加氢站建设稳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9月,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数量超510座,稳居全球首位。高压气氢加氢站EPC能力日趋成熟。压缩机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加氢枪、控制阀等核心零部件具备国产化能力。在液氢加氢站方面,我国已具备从液态储氢到增压
《报告》提出,在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