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多党合作>致公党
加强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既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积淀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在已经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黄河流域非遗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服务国家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到《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弘扬;沿黄九省区印发了本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组织开展非遗资源普查与梳理,建立非遗数据库以及各种活动等,以加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
然而,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系统性挖掘不够。尽管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非遗资源的普查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但整体来看,对于非遗项目的种类、数量以及分布情况缺乏全面普查和深入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在个别知名非遗项目上,而对于整个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和特性、演变规律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尚显不足。二是非遗专项资金不足。非遗项目的记录、整理、研究、宣传、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一些濒危或急需抢救性保护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支持面临被破坏和遗忘的风险;专项资金的缺乏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和开发利用,目前黄河流域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停留在展厅里,其开发利用程度远远不够。三是多元主体参与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离不开传承人、公众、管理人员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但当前传承人断层断代严重,传播手段单一,传承难度大、时间长,但见效慢、收益小,难以吸引年轻人。四是非遗展示和利用水平比较低,科学技术运用不足。五是非遗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区域间协调不够。
为此,我认为,要加强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需从下列几点入手:
一、 深入挖掘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与价值,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黄河流域开展系统性的非遗资源普查,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联合沿黄九省区,筹建一座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体的国家级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博物馆,不仅集中展示黄河流域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成为国内外学者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二、 完善“金融﹢非遗”服务模式,做好资金保障。研发金融产品方案,精准为“非遗”传承人、企业负责人、专业技能人士提供信贷支持,发放传承补助引导非遗大师通过带领团队等方式口传心授,确保非遗人才的代际衔接和技术衔接。对濒危的非遗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在建档、宣传、传承方面加强扶持。
三、 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提高公众参与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涉及政府、企业、高校、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传承人及广大公众等多元主体,政府在非遗保护中居于主导地位,针对目前非遗保护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的状况,应加快制定传承人培养制度、传承奖励制度,用制度规范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学术研究与非遗保护实践的结合,鼓励学术机构与保护项目开展实地合作,共同解决保护中的实际问题。
四、 依托数字技术塑造黄河非遗多维场景。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打造多维度的展示平台,展示黄河非遗的独特魅力。
五、 加快黄河沿线非遗的活化传承,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工程。由政府主导建立跨区域的非遗保护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保护体系,由相关省份组成非遗保护联盟,共同制定区域性保护规划,协同资源调配和政策实施。
六、 推动“非遗﹢”产业发展,建立黄河流域文化经济走廊。推动黄河流域非遗与众多新领域融合发展,形成“非遗﹢”的发展模式。建议整合黄河沿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门槛低、上手快、效果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鼓励传承人、社会力量举办各类研学和体验活动,开发非遗研学精品,充分发挥非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作者司富春系致公党中央常委、河南省委会主任委员)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