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碧水之路》报告发布
十年治水成效斐然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21日电(记者 王菡娟)3月21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联合发布《碧水之路——水污染治理行动十年回顾和展望》报告(以下简称《碧水之路》报告)。《碧水之路》报告盘点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发布以来,我国水环境保护在十年间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并对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做出了展望。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国务院于2015年4月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简称“水十条”),至今已走过整整十年。作为长期关注、参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环保机构,IPE和绿色江南就此成立联合课题组,旨在回顾总结此间的治理进程和取得成果。
课题组认为,“水十条”实施以来,我国踏上了多元参与的治水之路,以大规模监测和排污许可制度为基础,以水质和污染源信息公开为先导,引入社会监督,强化环境执法,压实政府责任,调动市场力量,成功推进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和黄河保护、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工作,实现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在十年间取得水污染治理的历史性进展,惠及亿万国民的民生福祉。
随着水污染治理行动的深入开展,中国水环境质量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国控断面I-
十年水质改善,进展值得总结。《碧水之路》报告建议,从9个方面深入推进下一步工作,包括扩展水环境信息公开,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以环境健康目标引导城市水源地保护,支持农村水源地保护创新解决方案;融合污染源数据,强化监管和社会监督,确保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实时披露;加强地下水和近海污染防治;加强新污染物源头管控;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等。
《碧水之路》报告特别建议,新的阶段,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应由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态修复转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确保水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让更多河流可游、可饮、可渔,迈向长治久清;同时,继续推进公众参与,建设美丽河湖和美丽海湾,促进人水和谐,助力早日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