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巴金慧眼识萧乾
1933年9月,巴金第三次来到北京,先是住在府右街的沈从文家里,后搬至燕京大学蔚秀园的夏斧心家,前后共5个月,直到1934年2月才回到上海。其间,完成了《爱情三部曲》中《电》的创作。
当时,萧乾正在燕京大学读书,是一个初涉文坛的青年,经常到夏斧心老师家去。在夏斧心的家里,萧乾认识了当时在文坛上已是著名作家的巴金。他们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由此开始了60多年的友谊。萧乾热爱写作,巴金不吝指教,反复对萧乾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在巴金的鼓励下,萧乾一步步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1935年7月1日,萧乾在天津《大公报》编辑副刊《小公园》,得到巴金、靳以和凌叔华等朋友的鼎力支持,将原本充满市民趣味的副刊,办成一个纯文艺版,深得总经理胡政之的赏识。第二年2月,萧乾调到上海筹办沪版《大公报》,此后的两年间,因两人的住所相距甚近,萧乾几乎天天跟巴金接触,他们经常在附近的大东茶室聚会,成为推心置腹的知音。
1937年5月,萧乾以记者身份参加一个旅游团,回来后写了一篇山水通讯《雁荡行》和长篇小说《梦之谷》的片段。淞沪战争爆发后,巴金送萧乾夫妇赴昆明。1938年3月,巴金在上海写信给萧乾,告诉他《梦之谷》被列入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刊》第五辑和“现代长篇小说丛书”,鼓励他把作品写完。在巴金的鼓励下,萧乾完成了这部小说。
1939年,萧乾应邀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学,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1946年3月,巴金将萧乾从欧洲发回的通讯、散文,从报上剪辑下来,编成《南德的暮秋》,列入《文学丛刊》第八辑,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正是由于巴金对萧乾的关心与厚爱,始终像兄长一样关怀着他的著译,因此萧乾对巴金非常敬重,称颂巴金“是我在人生旅途中的一位主要的领路人。在我被世人当作垃圾渣滓而唾弃时,他是我始终不渝的朋友”。(周惠斌)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