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嵇文甫创作河南大学校歌

2025年03月27日 10:28  |  作者:王剑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消息传到开封后,河南第一师范的学生们积极响应,纷纷走上街头,集会、游行、演讲,声援北京。著名学者嵇文甫慷慨解囊,捐款相助,支持学生运动。

有一天上课时,嵇文甫发现学生徐玉诺没来教室,放心不下,赶紧派学生四下寻找。结果,在开封南关火车站附近找到了他。原来,由于反动军阀的阴谋破坏,开封学生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年轻且容易激动的徐玉诺痛不欲生,准备卧轨自杀,试图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同胞。嵇文甫震惊之下把徐玉诺找来,耐心开导了好半天,告诉他韧性战斗的道理。徐玉诺渐渐平静下来,终于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后来,徐玉诺走上了文学道路,将满腔的爱与恨化作一首首新诗,发表在各大刊物上,成为了20世纪初中国诗坛的一颗新星。

抗战时期,嵇文甫作为河南大学教授,随学校辗转搬迁至伏牛山深处的嵩县潭头镇。当时,河南大学办学设施不足,生活条件艰苦,又值国难当头,师生士气低落。为提振师生精神,鼓舞抗战斗志,学校决定创作一支校歌。嵇文甫当仁不让,主动请缨。校方也认为嵇文甫是校歌作词的不二人选,一则因为嵇文甫乃文史大家,也是积极抗日的知识分子代表,深受师生信任;二是抗战开始后,嵇文甫已经创作了《献给祖国》《农民战歌》《走出象牙塔》等多首歌词,有良好的创作基础。

嵇文甫领受任务后,在简陋的民房里夜不能寐,他饱含着对日寇的仇恨,很快写下国难当头之时中原知识分子的泣血呐喊:“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继往开来扬辉光。四郊多垒,国仇难忘,民主是式,科学允张,猗欤(与)吾校永无疆!”

嵇文甫作词、陈梓北谱曲,二人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不久,这首诞生于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的河南大学校歌,开始在大山深处唱响。演唱者无不动容,并成为一代又一代河大人继往开来、共克时艰的战斗号角。(王剑)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