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资讯
从故纸堆到烟火气——《兰溪历代知县》的文化回响
近日,由兰溪市政协历时3年编撰的《兰溪历代知县》正式首发,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这部以兰溪历代主政者为脉络的著作,不仅填补了地方治理史研究的空白,更以鲜活的历史叙事唤起了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思考。
从学术殿堂到市井街头,从政府机构到民间团体,各界人士纷纷以不同视角解读这部作品,共同勾勒出一部地方志书的时代价值。
以人物为镜,照见地方治理智慧
原兰溪县副县长胡汝明人称“太史公”,对兰溪历史深有研究,也是该书的顾问,在该书出版过程中给予精心指导。他表示:“《兰溪历代知县》突破了传统方志的体例框架,以‘人’为经、以‘事’为纬,既是一部官员传记,更是一部地方治理的微观史。”
据了解,书中收录的370名知县,既有勤政爱民的典范,也有锐意改革的先锋,这些人物事迹不仅是兰溪历史的切片,更是解构中国古代县域治理的钥匙。中国纺织出版社胡敏则从细节中看到深意:“《兰溪历代知县》作为目前全国第一部考证一县域历代知县的学术性地方文化研究专史,书中对知县任期、政绩的考证极为严谨,这种‘去脸谱化’的书写,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我们不仅可以读到知县们的治国理政之道,更能感受到兰溪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与传承。”
以史为鉴,激活当代治理灵感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院长俞敏华表示:“兰溪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座古城,当我翻开这本书时,觉得非常了不起。作为有史可依的详细记载,从研究角度来看,《兰溪历代知县》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不断去激活它,既要避免千城一面,又要将血脉融入城市记忆。如历代知县为兰溪做了什么,将故事融入文史叙述,推动文脉传承,避免陷入‘城市改造’的记录窠臼。”
作者童惠平表示,这本书耗时三年,10易其稿,跨越了1350年的历史记忆,查阅8000多部地方文献,现在经政协支持得以正式出版,对自己也是一种欣慰。该书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该书展现了兰溪历代知县在治理兰溪过程中,如何运用智慧与策略,将儒家思想、地方习俗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地方治理文化,对历史是一次记忆与集体展示,对当下与未来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以文化为魂,传承千年兰溪精神文史记忆
联盟各协会代表围绕该书内容,分别从历史、文化、社会、学术等四个方面的价值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兰溪历代知县》不仅较好保存了兰溪的历史记忆,传承了文化特色,也为推动兰溪史料研究以及智慧发展提供了依托。兰溪市梅溪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军强表示:《兰溪历代知县》一书的出版,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地方风俗、民间信仰、家族宗法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这本书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兰溪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
兰溪市文史与文献研究会秘书长张绍芳认为,这不仅是一部地方史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兰溪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宝典。它通过对历代知县的梳理,展现了兰溪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为现代社会的治理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同时,该书也为兰溪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兰溪市政协副主席陈兴兵表示,《兰溪历代知县》是一部浓缩记忆的历史文献、一幅以民为本的百官画像、一首畅想未来的商埠民谣。他表示,这是市政协首次高品质、精装帧,以正式书号的形式推出文史资料,也是政协文史工作从量变到质变迈向新时代的一个标志,此书的出版,从内容与品质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折射出社会群众对地方文史的迫切需求。当城市化进程不断冲刷地域特色,当“千城一面”的焦虑日益蔓延,这部作品以其扎实的考据、人性的温度和创新表达,证明了历史书写可以成为凝聚文化认同的纽带,政协文史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在这方面进一步探索与努力。
兰溪市政协主席范冬岩为该书作序:“《兰溪历代知县》不仅是一部关于兰溪城市发展历史记忆的文化资料书籍,更是一次关于文化兴国、文化强市、文化自信与文化领导的深刻思考。我们要汲取历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社会进步提供不竭动力,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这也正是政协文史工作的初心与努力方向。或许知县的身影早已远去,但他们走过的街巷、留下的故事,仍在参与着这座城市的当下与未来。这场由一本书引发的热烈回响,正是一个古老县城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文化坐标的生动注脚。(李颖 叶欢)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