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期待更多的文化IP为旅游产业赋能
近年来,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多名委员围绕这一话题建言献策。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张颐武再次呼吁,要以更多的文化IP为旅游产业赋能。
可产生“化学反应”
“在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博物馆,馆内兵马俑塑像庄严伫立,馆外的兵马俑咖啡机正在制作香浓咖啡。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吸引了不少前来观赏的游客。四川成都春熙路的广告牌上‘长’出的熊猫幼崽‘撒娇’的憨态,引得许多游客驻足打卡……”一个个文化IP成为旅游新引擎,身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是非常乐见的。在他看来,文化IP与文旅融合可以描绘出特殊“地图”,上面标注的不仅是山川河流,更是非遗元素转化率、数字文旅传播链。“从古老的历史遗迹到现代的创意园区,文化IP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也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思于此,行于此。结合实际工作,张颐武的相关调研也开展着。他观察到,在文化强国战略与数字经济双重赋能下,文化IP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加速构建文旅经济新生态,不同地方的文旅产业也在有声有色地发展。
“目前,‘文化IP﹢旅游’的发展势头正盛,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文旅市场的一大亮点,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在现实层面产生了强大的化学反应。比如,《黑神话:悟空》游戏发布后,火爆的不仅有游戏本身,一些相关的旅游目的地,如山西的鹳雀楼等,因其在游戏中的独特呈现,吸引了众多玩家的关注,成为旅游热点。”张颐武表示,不少文化IP凭借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传播力,实现了有效的旅游产业的引流。而反之,旅游又为文化IP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和体验场景,并助推其更加深入人心。
张颐武认为,连接文化IP的方式多种多样,联名、植入等都是常见且有效的手段。他举例说,热门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播出后,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再度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剧中展现的大唐盛景、特色美食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打卡体验,有力拉动了当地旅游消费;西溪湿地曾因电影《非诚勿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他表示,类似的合作模式不仅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还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
“这种触达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接近,更是情感上的共鸣。游客在体验文化IP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内涵,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张颐武认为,通过文化IP的包装和推广,旅游地的特色和优势能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也更容易让游客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
寻找共赢之道
“文化IP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为旅游目的地塑造了鲜明的个性。”张颐武表示,游客的旅游体验感是旅游目的地提升品牌形象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文化IP﹢旅游”的融合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一些挑战。张颐武在调研时发现,两者在融合过程中,盲目跟风、过度开发等问题时有出现,导致文化IP与本地实际脱节,旅游服务质量下降。
为避免以上问题,张颐武建议,各地相关部门在引入文化IP之前,要充分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并选择与之契合的文化IP和合适的宣传机制。同时,要注重旅游服务和景观建设的质量,确保游客能够获得优质的旅游体验。
此外,张颐武还建议,不能仅依赖现有热门信息,更要主动创造和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IP。
“贵州省黔东南州的‘村超’‘村BA’等乡村体育赛事,就是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体育特色创造出的独特IP,不仅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张颐武认为,以上做法为其他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将体育赛事与乡村文化相结合,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迅速走红网络,充分挖掘了当地的文化潜能。”
“未来,希望不同地区通过创新思维和跨界融合,挖掘更多文化资源,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同时,还要注重文化IP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其品质和影响力,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长期共赢。”张颐武说。
(本报记者 陈姝延)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