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为首都高质量发展 贡献政协力量>区政协动态
北京朝阳区政协开展重点协商议题暨重点提案督办调研
核心阅读
如何让北京市朝阳区坝河滨水空间“既好看,又好用”?政协委员们建议依托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恢复历史水脉风貌,打造“人文水岸”;沿岸增设便民设施;补植各类花草树木,让绿化景观更丰富。
本报讯(王建伟 记者 张佳琪)在城市规划中,陆域和水域的交错地带被称作“滨水空间”。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对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北京朝阳区政协日前组织部分委员围绕“推进滨水空间融入城市发展,形成相互协同的治理格局”重点协商议题暨“关于优化河道景观设计,提升朝阳文化特色的建议”重点提案督办开展调研,将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与重点提案督办有效衔接,调动委员更好建真言、出实招。
在坝河酒仙桥北岸,调研组现场了解“酒仙桥路—郎园段”滨水空间建设工程总体情况和颐堤港段滨水空间建设情况。作为朝阳区坚持“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的新地标,坝河滨水空间(酒仙桥路—郎园段)河道长度2.3公里,总建设面积约21.6公顷,目前形象进度97%,近期将全面完工并对外开放。区域规划为城市活力水岸、生活休闲水岸和生态自然水岸。通过连通滨水步道与社区慢行系统,水面、绿化、建筑无缝融合,让滨水空间“既好看,又好用”,真正实现滨水空间“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调研现场,区水务局、将台乡和郎园Station有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多位政协委员、课题组成员分别围绕织密河道网络,构建韧性治水体系;激活滨水空间价值,释放水岸经济动能;创新工作机制,筑牢河道管护根基等内容提出了富有深度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区政协常委马晓峰建议,根据河道段自身条件,结合城市河道位置及特色,确立不同主题,将整个河道滨水带规划设计成多个各有重点又整体协调统一的景观带。或以传统建筑与雕塑为主,或以不同植物为主,或以民俗文化为主,将人的需求、生态的平衡、优美的环境完美结合起来,为城市带来全新活力。
“坝河滨水空间改造成效显著,目前已实现了水通、路通、景通。”区政协常委叶昊建议,以水岸资源为载体,吸引更多商业业态入驻。同时依托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恢复历史水脉风貌,打造“人文水岸”,进一步实现商通和文通,打造独有的水岸风光。
区政协委员李继飞在调研中一直思考,他说,应将水岸空间融合开发利用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增强水岸活力,让滨水空间实现从“好看”转向“好玩”“好用”,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区政协委员李继泉则建议,根据不同地势,打造更多亲水平台、滨水栈道、堤顶观景台等设置,并沿着滨水栈道增加更多休息座椅、照明景观灯、垃圾桶、指引标识等便民设施,满足百姓需求。同时补植各类花草树木,让绿化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滨水空间提升后,临河区域将成为最具活力的区域,也会有更多企业集中入驻。在区政协委员高天玉看来,临河商铺应入驻更多运动、餐饮等商户,丰富河岸经济业态。同时引入更多时尚的亲水运动,比如桨板、皮划艇等,让游客能够感受活力水岸的魅力。
调研中,委员们一致认为,此次调研凝聚了广泛共识,汇聚了发展合力,为实现“蓝绿交织、人水和谐”的“亲水朝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朝阳区政协副主席张岩表示,区政协专门成立课题组,接下来将继续围绕这一年度重点协商议题建言献策,为推进滨水空间融入城市发展、助力其持续释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贡献智慧与力量。
编辑:孙智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