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2025年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厦门召开

2025年04月01日 13:36  |  作者:付振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厦门4月1日电(记者 付振强)3月29日,“2025年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厦门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回收利用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轻质包装回收利用分会联合主办,并得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支持。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原副司长马荣在致辞中表示,专委会自2018年成立以来,通过系统化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在推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中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构建行业自律履责模式、创新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资源化利用率等方面展现了示范价值。面向“十五五”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要求,要以更强的使命感、更扎实的举措,继续深入推进EPR制度,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厦门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江凤凤在致辞中提到,陆海环保多年来专注于废弃复合包装材料的再生处理,持续投入回收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在厦门成功落地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项目,实现了低值可回收物的全品类、规模化回收与智能化、精细化分选,从再生资源产业链源头打通了“垃圾”到“资源”的价值转化堵点,愿意为中国低值可回收物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回收利用专委会理事长/利乐公司大中华区企业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副总裁牟晓燕说,专委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在国际上也具有领先性的基于目标制的行业自律履责模式。未来,专委会各成员单位将继续坚定落实国家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战略,持续探索新的履责工作机制、模式,力争形成更多更好的经验做法,为其他低值可回收物领域提供可借鉴的生产者延伸责任履责模式。同时,专委会也呼吁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乃至更广泛的包装领域相关方积极开展行动,群策群力,共同提升我国包装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为构建“无废城市”、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行业力量。

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胡华龙认为,政策、国际履约、技术、市场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将共同推动低值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尽管面临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低值回收物循环利用的产业化将迎来更广阔的未来。他提出构建“产品-废物”双向标准体系,建议关注欧盟碳关税、再生材料应用等国际规则对产业链的倒逼效应。

论坛上,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新建议行业把握碳市场扩围机遇,加快构建数字化追溯体系应对国际认证挑战,同时布局一带一路市场输出中国模式与技术装备。厦门市环境卫生中心副主任郑文宇介绍了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履约三处塑料污染防控研究室主任吴广龙、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固体部综合室主任兰孝峰分别介绍了我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技术革新强化塑料污染全生命周期治理,助力“无废城市”与“双碳”目标协同推进等典型案例。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环境与循环经济部门主任钱名宇和北京资源强制回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郭晓玲共同介绍了《饮料纸基复合包装资源化利用最佳实践》。报告以“重塑包装——中欧合作赋能回收循环价值链项目”的厦门和苏州试点工作为核心,详细介绍了在厦门和苏州开展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及低值可回收物的社会回收试点情况,建议未来废弃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的回收应积极融入当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倡导全产业链参与,发挥不同主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宣传引导,构建多维社会参与体系。

论坛期间还介绍了《饮料纸基复合包装可回收性设计指南》和《饮料纸基复合包装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团体标准研制工作。标准通过规范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的设计与制造,重点关注包装材料的选择、生产流程优化以及回收利用效率的提升,从管理层面出发,促进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的高值化利用,进而构建可持续循环体系,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此外,还为突破复合材料包装碳足迹核算系统边界模糊、数据采集困难、方法学不统一等瓶颈,提出行业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范评估程序、核算边界,以及产品碳足迹绩效报告的具体要求。

据悉,本次论坛汇聚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围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深化、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旨在形成以制度创新驱动循环转型、以科技赋能提升资源效率、以协同治理构建产业生态的广泛共识。论坛期间,参会代表还参观了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