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治>资讯
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协同:立法破界与全球共治
——中关村论坛科技法治前沿探索综述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文明,法治如何在这场变革中既护航创新又守护秩序?近日,中关村论坛“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人工智能与法治创新”两场分论坛相继召开,来自法学界、产业界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共议科技与规则的协同之道,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提供智慧方案。
立法破界:从“追赶式”到“引领型”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度伪造、算法歧视等新型风险,传统法律框架亟待突破。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申卫星指出,我国已形成“1+3+2”治理体系(民法典、网络安全三法及生成式AI规章),但需破解规则碎片化难题。他建议采取“综合立法+场景化细则”模式,对自动驾驶、AI医疗等高危场景实施分级管控,同时在文创、客服等领域建立“容错试新”机制。
这一思路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的“
全球共治:在碰撞中寻找公约数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风险分类”监管与我国探索形成鲜明对比。英国伦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迈克尔·特拉普直言,欧盟要求通用AI系统训练数据遵守其版权法,导致境外企业合规成本激增,“这种高标准可能加剧数字鸿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麦泰伦则关注国际规则衔接问题,呼吁推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解释指南更新,“荷兰法院将软件下载纳入‘货物’范畴的判例,为AI跨国交易规则突破提供了启示”。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丁晓东提出“数据制度重构”方案:建立数据流通“负面清单”,允许匿名化公共数据二次开发,同时参照音乐版权集体管理模式,变AI训练数据的事前许可为事后补偿,“非洲传音手机通过收集深肤色人群数据优化摄像算法,印证了数据多样性对AI包容性的关键作用”。
合规创新:政务场景的“中国解法”
在政务AI领域,北京市律协发布的全国首个《政务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合规指引》引发关注。据该专委会主任朱芸阳介绍,指引首创“四维框架”:通过分级授权破解政务数据与公共数据混同难题,以“基座模型+定制训练”明确知识产权归属,设立生成内容双重审核机制,并将“智能问答准确率≥95%”等量化指标写入合同模板。“某市司法局大模型上线后,法律咨询响应速度提升80%,但人工核验环节仍不可或缺。”朱芸阳强调。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邬枫从法学教育角度补充警示:政务AI需防范技术黑箱风险,“若大模型因‘幻觉’错误引用法条,可能损害政府公信力”。他主张构建“人机协同”教育框架,将AI定位为教学辅助工具,“虚拟法庭模拟系统可精准匹配学生知识短板,但价值判断仍需人类教师引导”。
协同之道:规则与技术同频共振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法治建设需把握三大平衡:安全与发展的平衡,风险领域筑牢底线,低风险场景鼓励创新;本土与全球的平衡,对内加快《数字经济促进法》等立法进程,对外参与数据跨境流动、AI伦理国际标准制定;刚性与弹性的平衡:建立算法备案等硬性标准,同时发展法律AI、合规科技等新业态,使规则随技术动态演进。
正如申卫星所言:“法治不应成为创新的枷锁,而应化作滋养新质生产力的土壤。”在这场文明跃迁中,中国正以“立法破界”的勇气和“全球共治”的智慧,探索人工智能治理的东方方案,让法治之光始终照亮科技向善的航程。(记者 高志民)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