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义勇军进行曲》初稿成于热河抗战

2025年04月02日 09:03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933年2月下旬,救国会军事部长王化一、政治部副部长杜重远到达朱碌科检阅慰问东北义勇军部队。检阅时,新闻界记者和张慧冲当场拍成电影。

李纯华的回忆录《东北义勇军第二军团概述》中记载:

1933年2月25日晚间,救国会军事部长王化一,政治部副部长杜重远和上海辽吉黑热后援会负责人朱庆澜等,率百余人携带械弹、服装和慰问品到达朱碌科。26日到四家子检阅并慰问部队,上海的电影公司拍了纪录影片。

张慧冲于1922年投身于电影事业,主演了《爱国伞》《新人的家庭》《中国第一大侦探》《莲花落》等,后成立慧冲影片公司。他于1933年2月13日到达热河地区,开始拍摄影片《热河血泪史》。

热河失守后,张慧冲的摄影器材全部被日军炸毁,拍摄好的胶片被张慧冲冒着生命危险带回了上海,并上映到上海各大影院,引起了轰动。

鲁迅先生于1933年3月19日在《申报》上载文,题为《迎头经》。他写道:

报载热河实况曰:“义军皆极勇敢,认扰乱及杀戮日军为兴奋之事……唯张作相接收义军之消息发表后,张作相既不亲往抚慰,热汤又停止供给义军汽油,运输中断,义军大都失望,甚至有认替张作相立功为无谓者。”

2001年辽宁省政协文史委编辑的《血肉长城——义勇军抗日斗争实录》文集中,收录了刘凤梧在1979年写给中共辽宁省黑山县党史办公室的《回忆黑山县抗日义勇军》一文,描述了拍摄过程中的细节,这个摄制组里,有音乐家聂耳。

刘凤梧在回忆录中说:

1933年2月热河抗战期间,高鹏陪同后援会慰问团的人慰问、采访我们义勇军官兵时,慰问品是按照一营到三营的顺序发放,在慰问团先给一营和二营发放慰问品的时候,我就指挥三营官兵唱《义勇军誓词歌》。

慰问团里的聂耳听到歌声,来到我们跟前。

聂耳是南方人,他问我们,你们用东北话唱的歌我听不懂,唱的是啥子歌?我听成是“傻子歌”。我告诉聂耳,我们唱的不是“傻子歌”,是《义勇军誓词歌》。当年高鹏是东北大学的学生,也是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军事部的联络副官。跟随朱庆澜从上海和北平到热河慰问的青年知识分子到承德后,都是由他负责联络召集,聂耳等人他都认识,我是通过高鹏的介绍认识聂耳的。

刘凤梧之子刘生林说:

根据我父亲的回忆和其他史料记录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当年聂耳在四家子与义勇军官兵们同唱《义勇军誓词歌》,又从我父亲那里得到《义勇军誓词歌》传单,这为后来聂耳和田汉共同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提供了基本素材。

《义勇军誓词歌》创作于锦州,从四家子通过聂耳走向全国。

(摘自河北省承德市政协编辑《承德文史钩沉》,编辑有删节)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