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资讯 法治时评 法治人物 法律速递 盈科说法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首页>法治>资讯

法治护航数智经济新时代:北京探索科技与法治协同发展新路径

2025年04月02日 09:05  |  作者:高志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知识产权保护的“检察力量”

在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的科创企业曾因知识产权纠纷陷入困境。竞争对手通过恶意诉讼,试图打压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键时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介入调查,通过专业化知识产权检察履职,迅速查明事实,依法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成为热议话题。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检察长刘惠女士在“法治护航数智经济新时代”主旨演讲中分享了这一案例,她指出,近年来,首都检察机关通过专业化建设,聚焦知识产权检察、互联网检察等领域,办理了700余件知识产权案件,常态化开展恶意诉讼监督,为科创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法治是数智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全球科技合作的重要保障。首都检察机关将继续以服务科技创新、护航数智经济为己任,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刘惠表示。

法治护航数智经济健康发展

进入数智化时代,法治不仅依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科技创新与法治建设的深度融合也将成为关键保障。作为引领全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AI第一城”,北京拥有最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首都检察机关积极释放数字赋能检察红利,2024年全年数字检察对监督线索发现、监督案件办理的贡献率均保持在60%左右。市检四分院在跨区划检察工作中积极探索检察工作与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建用知识产权恶意诉讼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向各地检察机关移送线索600余件,与司法、行政机关共享1万余条非正常申请数据,共同从源头斩断恶意诉讼灰色“产业链”。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新技术迭代更新,各类案件专业性、复杂性日益突出。检察机关加快推进专业化建设,与时俱进提升法律监督能力,聚焦知识产权检察、互联网检察、涉外检察等专业化检察履职,突出加强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科技创新主体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刘惠以市检四分院为例分析说,该院作为全国首批跨行政区划检察改革试点院,聚焦复合型专门监督职能,持续打造全国检察系统的知识产权专业高地。通过建立重点科技园区、老字号企业的检察联络机制,常态化开展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监督,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专家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与法治的发展必须立足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探索法治护航数智经济的新的法律框架。“首都检察机关全面深化国际司法合作领域,强化司法职能的跨国协同效能,助力构建全球数字法治共同体。”刘惠表示,中国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立法领域呈现“顶层规划+地方试点+行业协同”的特点,未来需要进一步填补法律空白,强化技术安全和伦理规范,同时推动数智技术和法治的深度融合。

科技企业共话安全与治理,助力人工智能发展

“大模型技术发展迅速,但也面临技术不成熟、应用不规范、治理问题突出等挑战。奇安信提出通过内生安全、技术对抗、协同治理三方面解决大模型安全问题,推动AI大模型安全发展。”奇安信集团副总裁段继平在“AI+安全方案助力人工智能治理”主旨演讲中指出,奇安信的探索揭示,AI安全需构建“技术—法律—伦理”三重防线:技术上通过算法对抗实现“以AI治AI”;法律上完善生成内容标识、权属认定等规则;伦理上建立跨国科技企业的责任共识。

“小米集团通过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致力于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的引领者。小米公益基金会通过支持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扶危济困,为科技创新和法治建设贡献力量。”小米集团产业标准研究部总经理周珏嘉在分享小米科技创新与法治保障方面的实践时认为,小米案例印证了《科技进步法》《慈善法》修订释放的制度红利。当“千亿研发”遇上“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共建”。这种法治化创新环境,正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养分。

刘惠指出,北京检察机关的实践表明,法治护航数智经济需实现“三个跃升”:从个案解决到生态构建(如知识产权白皮书发布)、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如恶意诉讼模型)、从属地管辖到全球协作(参与DEPA数字治理)。这种“司法—科技”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创新保护范式。

专家认为,从中关村论坛的讨论到司法实践,北京正以“法治护航、安全筑基、创新驱动”三位一体模式,书写科技与法治协同发展的中国方案。数智时代的法治不仅要守护本土创新“护城河”,更需在全球数据流动、跨境司法协作中贡献智慧。当科技巨头、安全企业与司法机关携手,一幅“安全可信、包容共享”的数智经济新图景正在展开。(记者 高志民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