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林徽因:矢志向学唯建筑

2025年04月02日 09:46  |  作者:窦忠如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924年6月,林徽因与梁思成结伴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报考建筑系,由于错过该校春季招生时间,只好等待秋季招生机会。其间,二人来到康奈尔大学选修相关课程,因为宾大采取学分制,只要修够学分便可毕业,并不限定学生学习的学制年限,所以他俩希望通过在康奈尔大学选修后,能够直接入读宾大建筑系二年级或更高年级。

同年9月,梁思成与清华同学陈植顺利在宾大建筑系注册入学,而林徽因则因为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只好在该校美术系注册入学。不过,矢志向学建筑的林徽因除了出色完成美术系课程外,还选修了建筑系的绝大部分课程,并在1926年春开始担任建筑系建筑设计助教一职(后任讲师),临毕业时系主任保罗·克瑞还竭力想把她留下来。由此可见,林徽因对建筑学的痴迷热爱和超凡天赋。

那么,林徽因最初是如何知晓并痴迷上建筑学的呢?

对此,诸多书刊中众说纷纭。例如,张清平女士在《林徽因》一书中说,林徽因在英国伦敦时的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也就是说,林徽因是从身为建筑师的英国女房东那里得知并喜欢上了建筑这门学科。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慰梅女士在《中国建筑之魂——梁思成林徽因》一书中写道:“多年以后他(梁思成)告诉我,徽因在伦敦有一个同学,能花好几个小时在画板上画房子。徽因着迷了。她的同学在她的追问下描述了建筑这个职业。徽因当下就确定这正是她所要的事业,一种把艺术创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费慰梅女士所说的是,林徽因知道并爱上建筑是受到她在伦敦圣玛丽女子学院上学时一位同学的影响。

林与舟先生在其编著的《梁思成的山河岁月》一书中又有一说:“1921年8月,他(林长民)让林徽因跟随好朋友柏烈特医生一家到英国南部的海滨小城布莱顿度假,也是在那里林徽因首次接触到了‘建筑’这门艺术。”在这里,林与舟说得有些模糊,虽然说明了林徽因是在“英国南部的海滨小城布莱顿度假”时“首次接触到了‘建筑’这门艺术”,但并没有说清楚是通过谁、如何接触到建筑这一学科的。

对于以上不同说法,笔者手边没有权威资料可以确证,林徽因生前也从未谈及,但这并不妨碍对其矢志向学建筑作一番探究。

其实,与其说林徽因是1920年4月至1921年10月旅欧期间知晓并喜欢建筑学的话,还不如说早在此前她就对建筑与文学有了较深刻的理解。1920年,父亲林长民以国际联合协会中国分会成员名义赴欧洲游历讲学时,决定携林徽因同行,并提出希望:“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对林徽因的熏染。

林徽因对文学痴迷热爱,而文学与建筑都是人学,文学重在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建筑则是人类生活的空间,是产生情绪的环境。如果两者能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那无疑是林徽因职业的最佳选择,也是最能发挥林徽因多种天才素养的最佳载体。非常幸运的是,建筑就是将文学与林徽因同样喜欢的美术结合最密切的一种艺术,且在当时中国尚属空白的一种实用艺术。

有研究者发现,早在1923年还是中学生的林徽因,竟以“尺棰”为笔名翻译了王尔德著名散文诗《夜莺与玫瑰》,刊发在《晨报》五周年专刊上,还以“光明、正义、和平、永久”为主题设计了这个专刊的封面,最有趣的是封面构图中精妙地画出了一个钟楼的正立面。由此可见,此时的林徽因不仅爱上了建筑,还能娴熟运用建筑专业学生学习建筑基本知识,特别是投影几何后才能掌握的建筑绘画技法。

该钟楼正立面的投影图中,规整的瓦垄是垂直画法,檐口和翼角飞椽更是规规矩矩的正面投影,很显然体现出林徽因是用心研习过建筑画图技法的。至于“尺棰”这个笔名,出自《庄子·天下》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意,虽然表明其以永无止境的追求来激励自己,但是“尺”与“棰”都是建筑施工时使用的工具,谁又能说这不是林徽因有意为之呢?

于是,当林徽因跟随父亲游历欧洲偶然知晓建筑这一门新艺术时,就毫不犹豫地将其定为自己终生不渝的职业了。

(作者系中国文史出版社有限公司第五编辑室主任,《梁思成传》《时间绝唱——梁思成与林徽因》作者)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