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刘震云的三位人生导师
在一次访谈里,作家刘震云说,他的人生导师是他的舅舅和外祖母。
刘震云的舅舅是赶马车的,外号叫“大个儿”,他去过镇里、县里、市里,全村数他有见识。他在牛棚里面,在牛马的吃草声中,给刘震云上了人生第一课:“人只有离开村子,才能改变命运。记住,不笨也不聪明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舅舅点醒了刘震云。他记住了舅舅的话,14岁离开家乡参了军。
刘震云的另一个舅舅是个木匠,外号叫“刘麻子”。方圆40里,属他的箱子柜子做得最好、卖得最好。刘震云前去求教,舅舅说:“我能成为好木匠,是因为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时间,我花六天时间。我与别的木匠的区别是,我打心眼里喜欢做木匠,喜欢刨子花的味道。”舅舅的话,让刘震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学毕业后,刘震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文学创作,写了一辈子小说。
刘震云最大的人生导师是他的外祖母。外祖母个子虽只有一米五,但是每次割麦子时,她都是头把镰。当她把麦子从这头割到那头的时候,别人才割到地中间。刘震云问她为什么割得比别人快,她说:“我割麦子时一弯下腰,就从来不直腰;因为你直一次腰你就会直10次、20次。我无非是在别人直腰的时候,割得比别人快一点罢了。”从外祖母身上,刘震云学到了专注。就像他的外祖母一镰刀一镰刀割麦子不敢直腰一样,刘震云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了伏案写作上,直到写出《一地鸡毛》《手机》《温故一九四二》《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品,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王剑)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