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同心论坛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做好民族地区各项工作路径探析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中发挥着“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是指导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针,是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行动指南与路径引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求民族地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作为思考谋划推动各项工作的大前提,作为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和价值追求,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出新路子、创造新经验,切实担负起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职责使命。
一、 把握根本原则: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国家基础工程,涉及不同领域和部门,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协同推进,这就首先要从战略高度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不断应对和化解各种问题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把得牢不牢,最根本的要看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二、 把准工作向度:实现全聚焦全覆盖全融入
(一)政治维度:以增进“五个认同”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在于共同价值或精神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培养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认可和忠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祖国认同是情感之基,中华民族认同是形塑之本,文化认同是精神之魂,中国共产党认同是力量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是价值之核。“五个认同”高度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身份归属感、价值认同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是国家长期团结稳定之基石。
(二)经济维度:以兴边富民强化共同体经济纽带
发展的差异化会带来社会分化,影响认同问题和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强调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凝聚人心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有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会有牢固的物质基础。
(三)文化维度:以文化认同铸牢精神力量之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共同精神家园,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做好争取人心、凝聚人心、稳固人心的工作。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文化润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文化润边”的优秀养分。只有不断涵养民族团结的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推动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
(四)社会维度:以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奠定各民族团结奋斗之根本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必由之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开拓了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上我国各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中,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促使中华民族最终从多元走向一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情感与空间融合,共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大家庭,是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追求和根本所在。
三、 拓展工作路径: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一)强化中国叙事与话语权
话语权是衡量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掌握了话语权,意味着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发言权及影响力。伴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变化、中西以舆论斗争为焦点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激烈,中西方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斗争,直接表现为民族叙事之争与民族话语权争夺。叙事与话语权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要加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理论话语与中国叙事的创新发展。只有掌握了民族问题话语权,才能有效应对美西方的抹黑与挑战。
(二)打造研究基地与学术大师
充分运用和发挥学术机构如智库、研究中心等,以及学术大师的影响力,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增强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要持续推动各级各类基地建设的提质增效,不断壮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队伍,支持创新团队建设,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相关专项人才计划等国家级人才工程中给予倾斜支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的中国自己的民族理论学术大师,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与中国叙事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三)创新传播模式与传播手段
要充分运用网络、大数据、新媒体手段,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把握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舆论主导权。以影视、动漫、短视频等为载体,打造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新媒体产品,利用新媒体矩阵进行互动式、立体式、沉浸式传播,让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从而打赢意识形态争夺战,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潘越系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吉林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