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资讯
让科幻成为“人人可抵达的星辰”
编者按:3月28日至31日,以“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举办。从《三体》到《流浪地球》,从科幻文学到科幻影视,中国科幻作为世界科幻大家庭中的一员,正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蓬勃的发展态势,吸引着世界的目光。《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089.6亿元。作为中国科幻产业之一的科幻阅读,近年来连续保持增长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科幻阅读对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培养发挥怎样的作用?新时代科幻事业的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值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度调研采访。
“2025北京科幻嘉年华”现场
“2025北京科幻嘉年华”现场
联结现实与未来的桥梁
“想不想知道十年后的自己在做什么?”
“真的可以和十年后的自己说话吗?”
“十年后,我应该考大学了……”
在北京市首钢园“2025北京科幻嘉年华”现场的一处展位,两个银白边框的透明电话亭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小朋友排队、打卡,这是一个沉浸式的科幻体验空间——“问候十年后的自己”。
像这样新奇的科技展示在“嘉年华”还有很多,几乎每个展位前都有成群结队、等待体验的身影。就像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所感受到的那样:“气派宏大,游客熙攘,参与者热情似火,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的点缀更增添了科技氛围。”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而是以一种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仿佛每个人都能触摸到未来。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也感受到,仿佛置身于一座联结现实与未来的桥梁之上——桥的一端是层出不穷的科幻新作与成果,另一端则是中国科幻文学浩瀚的星辰大海。他说:“科幻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想象,是对人类潜能的无限放大。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深知:文学是文明的基因,而科幻则是这基因中最具突变潜力的序列。它既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永恒追问,也孕育着突破边界的创新可能。”
其中有一项成果,是百花文艺出版社旗下《科幻立方》系列出版物的全球开放式授权发布。“我们在原有的科幻文学馆计划中增加了子项目——科幻立方·文库本。科幻立方·文库本,着眼于本土原创科幻文学的孵化与推广,在形制上吸收小开本与通勤阅读的经验,小巧便携,已经出版的品种市场反响良好。《科幻立方》通过期刊﹢文库本﹢奖项选集的立体出版模式,构建了中国科幻文学生产的完整生态链。此外,我们还积极打造科幻IP,从纸质出版到影视、游戏、学术衍生,实现内容的多维增值。这一出版体系不仅孵化作品,更重塑了中国科幻的创作范式与消费场景,让科幻真正成为‘人人可抵达的星辰’。”全国政协委员、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告诉记者。
从科幻创作到科幻出版,再到沉浸式的科技体验,中国科幻产业正在持续发力,不仅促进了科幻事业的繁荣,也为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从边缘走向主流
“中国科幻阅读产业2024年总营收35.1亿元,同比增长10.7%。2017至2024年连续保持增长态势。科幻新书码洋贡献率明显提升,科幻数字阅读和有声阅读进入发展快车道。”
这份数据来自《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
“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当前科幻作品和科幻阅读现象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在吉林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文学教育家孟庆枢看来,科幻文学不再仅仅是类型文学的一种,而是逐渐成为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表达方式。科幻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更在社会、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幻文学已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公众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幻阅读现象的兴起,反映了公众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孟庆枢以刘慈欣的《三体》为例,自2008年首次出版以来,该系列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量已超过3000万册,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英文版销售突破100万册,获得引人瞩目的销售佳绩,其改编影视剧和游戏的热播进一步扩大了科幻的受众基础。“科幻作品通过构建未来世界,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同时也引导人们思考科技与人文、社会的关系。例如,《三体》中对‘黑暗森林法则’的探讨,不仅是科幻叙事,更是对人类文明生存困境的哲学反思。这种现象表明,科幻已超越娱乐功能,成为一种激发社会思辨的文化力量。”孟庆枢解释。
“2019年,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首次增设‘科幻文学奖’。该奖项强调‘科﹢幻﹢文’的综合评选标准(科学知识、幻想艺术、人文意识与文学价值),推动科幻作品突破‘类型文学’的标签,成为严肃文学的一部分。”汪惠仁介绍,许多科幻作家通过获奖进入主流文学视野,激励更多创作者投身科幻写作领域;还吸引了“传统”作家跨界尝试科幻创作,将科幻作为一种叙事方法,形成“中式科幻”风格。同时,科幻作家在科技伦理与人性探讨中深化文学性,推动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叙事互鉴。
邱华栋也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转变。他表示,科幻不再只局限于科学家的“灵感后花园”,而逐渐成为主流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在《克拉拉与太阳》中探讨人工智能的情感逻辑,作家余华在《文城》中以魔幻笔法叩问历史的荒诞——文学的边界正在消融,而科幻恰是这场变革的催化剂。
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
“我国的科技创新步入了一个快车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正重塑着社会的图景,基础教育也亟须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科幻教育作为连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正在成为培养科技素养、审美素养、想象力素养的未来公民的重要载体。”
“科幻创作与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还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背景。”
“科幻人才一定是复合型人才,这是科幻产业的发展过程决定的。”
……
在2025中国科幻大会“科幻﹢人才”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有这样的共识——应培养一批具备高水平科学素养、深度理解科幻文化、精通科幻创作与技术转化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北京市科协推出了“科幻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
孟庆枢工作于高校,他带领的科幻文学研究团队所刊发的研究论文曾被中学语文试卷摘编作为试题。孟庆枢认为,“科幻不仅作为文学体裁,更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已融入基础教育,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媒介。”在他看来,科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通过科幻阅读与创作,学生得以接触前沿科技知识与深层人文思想,从而点燃创新潜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王晋康表示,科幻不仅可以传播科技知识,其最大的社会功能,是把一颗“爱科学的种子”从小散播到孩子心中。“只要有了这颗种子,长大后他们会自己完成从‘想象未来’到‘创造未来’的转化。”王晋康说,对于普通读者,要立足科学的知识平台,才能放飞想象力的双翅。
科幻作品是培育想象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励创新创造的催化剂。
汪惠仁告诉记者,《科幻立方》杂志的“特别企划”“创意写作”栏目常结合前沿科技议题,如量子物理、基因工程等,为读者提供科学启蒙,开阔读者想象力。他认为,“科幻文学不仅是想象力的艺术,更是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科学与人文的跨界载体,其科学启蒙价值已超越传统科普范式。它通过叙事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思维,同时,科幻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思考人类文明及其未来。正如作家韩松所言:‘科幻的本质是提问——如果技术这样发展,人类会怎样?’这种思辨精神正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比如,科幻小说中探讨的AI写作、脑机接口、文明遗迹等,启发读者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平衡。”(记者 郭海瑾)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