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重庆市政协委员热议——
职业教育紧紧跟着产业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驶入快车道,为重庆建好全国首批“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试点省市”打下坚实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政协优势作用,加强调查研究针对性,提高建言献策靶向性,助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市政协主席程丽华在年初率队赴巴南区开展调研时强调。
如何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适配度?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期间,教育界委员和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界别协商。委员们认为,要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解决好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贯通培养“贯而不通”、产教融合“校热企冷”、产教联合体建设滞后等关键问题,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能支持和人才支撑。
协商中,委员们特别关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产教融合、“职教出海”等热点难点问题。
“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配度。”何弦委员建议,加强部门联动协作,制定优化专业设置方案,提高专业设置对主导产业的支撑度。她提出,要突出特色优势,强化技能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需求链融合,引导职业院校按照产业链构建专业群,重点支持服务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的专业(群),推动人才链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怎样建强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李国委员认为,政府要加大统筹指导,优化行业共同体布局,创新以产助教政策。针对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他建议搭建共同体产教供需交互平台,完善要素交换与利益补偿制度,常态化发布项目清单、能力清单、资源清单、人才供需清单等,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企业需求链“靶式”对接。
围绕推动“职教出海”,任捷委员呼吁,提高“职教出海”产教融合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形成跨专业(学科)、跨学校、跨领域、跨国界的多元协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职教出海”平台,构建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举办和经营的管理运行模式,重点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境外产业园区和“走出去”企业,服务“重庆智造”走向国际市场。
近日,市委主要领导对市政协党组报送的《关于开展“提高我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适配度”界别协商情况的报告》作出肯定性批示,并交办相关部门研究吸纳。消息传来,教育界委员们倍感欣慰与振奋。(本报记者 凌云)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