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最北高寒林场的破局转型之路
人民政协网4月8日电(记者王硕 通讯员 许长伟 姚正翩)黑龙江大兴安岭北麓,漠河林业局前哨林场是我国最北高寒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半个多世纪,这里历经森林大火、创业攻坚、“两危”困境、木材停伐……凭借“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在冰天雪地中,这里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转型之路,成为林区绿色发展的一面旗帜。
探索多元产业 实现转型发展
前哨林场始建于1971年,巅峰时期年采伐量达8万立方米,为我国建设输送了大量优质木材。2014年,随着国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个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功勋林场迎来了转型阵痛。
木材停伐后,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林场创新思路,培育新兴产业。2022年,大兴安岭前哨培训中心有限公司、
如今,林场建设了400公顷的野生蓝莓人工抚育基地,采取1名党员带3名职工的形式,划分区域,挂牌管理,蓝莓挂果率增长一倍。林下管护支部利用林间空地,创建绿色生态养殖园、鹿苑和森林猪养殖基地,共养殖小笨鸡3000余只,马鹿、梅花鹿200余只,森林猪260余头,鲤鱼、鲫鱼等5000余斤,年收入达300多万元。
林场班子成员还率先开展全民创业。书记、场长带领党员运小秆、削树皮、平场地,在废弃石料场上建大棚,养殖木耳、蘑菇、灵芝和猴头600多万袋。
凭借着发展多元产业,前哨林场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严守生态红线 筑牢绿色根基
1987年,一场连烧28天的森林大火在我国大兴安岭蔓延。这场震惊中外的“五·六”火灾让前哨林场施业区90%的森林被烧毁。
在大火直逼林场场区的危急时刻,前哨林场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和解放军战士一同冲进山林将大树放倒,控制大火的进一步蔓延。场区内,林场职工和群众将棉衣棉被浸湿,捂住着火点。13个昼夜的奋战后,林场得以保全,1000多名群众生命安全得到了保护。
面对这些历史伤痕,痛定思痛,前哨林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构发展坐标,近年来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维防火体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安装智能监控摄像头,配合护林员日常巡逻,确保火灾隐患早发现、早处理。“三清单一承诺”责任制压实各级防火担当,铸就连续37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的钢铁防线。
同时,林场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实现9万余公顷管护施业区全覆盖。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林场保持零容忍,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了非法砍伐、侵占林地等违法行为。此外,林场抓住西伯利亚红松纳入乡土树种的契机,开展大规模造林活动,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如今,前哨林场森林覆盖率超过90%。四季常青的樟子松翠绿葱茏、挺拔遒劲地迎风傲雪,默默地守卫祖国最北的一方山河,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何重建家园、再度出发。
共享发展成果 提升民生福祉
绿色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让职工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前哨林场在推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改善职工生活条件,提升民生福祉。
为了让职工收入来源更稳定、更具持续性,林场管理层深入市场调研,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积极拓展产业项目。不仅和周边旅游景区达成合作,将林场特色生态旅游纳入景区线路,还和电商平台合作,助力本地特色林产品打开线上销路,让职工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2024年,参与产业发展的职工年人均增收1.2万余元,全体在职职工人均获得产业发展红利4700余元。
同时,林场还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职工居住环境,丰富职工文化生活。过去坑洼不平的道路,如今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所取代。老旧的职工宿舍,也在林场的规划下翻新重建,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居住体验。林场在生活区打造了多个休闲广场,种植了各类花卉绿植,营造出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伐木人到护林人,前哨林场用半个世纪的光阴,在寒地林海绘就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这片见证过新中国林业辉煌的沃土,正在新时代续写更加动人的绿色传奇。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