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政协历史

林白水办报

2025年04月09日 09:19  |  作者:刘跃福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4月9日11版01)林白水的精神遗产((6951550)-20250409090908

林白水

民国著名记者林白水,是中国早期教育学家和进步新闻工作者。1901年,他担任中国第一份白话报纸《杭州白话报》主笔;创办《公言报》,在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倡导“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1年,创办《新社会日报》,任社长兼总编辑。

他为我们留下名言:“新闻记者应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讲真话,不讲假话。”他不仅敢讲真话,秉笔直书那个时代的真相,而且辞风犀利,尖锐透底,在革命宣传中独树一帜。

投身报业:知识分子的觉醒之路

林白水1874年1月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青圃村,幼年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在甲午战败后转向新学,190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兼学新闻,加入“军国民教育会”。

留学日本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并参加了同盟会、光复会,孙中山手书“博爱”条幅相赠。

辛亥革命后,林白水曾一度追随袁世凯,但袁世凯的皇帝梦很快被打碎,一命呜呼。林白水看破了当时翻云覆雨、尔虞我诈的政治环境,下决心重操新闻旧业,先后创办《公言报》《平和日刊》《新社会报》等报纸,并开始以“白水”为笔名发表论说、通讯。

林白水于1921年初创办《新社会报》,1922年5月复办《社会日报》。林白水通过办报,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坦坦荡荡地公之于世,实现了他独立办报的夙愿,把《社会日报》办成了“树改造报业之风声,做革新社会之前马”的报纸,报纸不仅无情地鞭挞、抨击国民政府的颓政败风,还非常关切平民生活,在当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闻周报》(第3卷第30期)称《社会日报》为“苍头异军突起、报界风尚为之一变”。

《社会日报》是林白水创办的十余种报纸中的最后一种报纸。这段经历,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岁月,他也为这张报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白话文运动:知识平权的历史实践

1901年,《杭州白话报》的诞生,标志着林白水推动知识平权的决心。他说:“我说白话,是一般老百姓的语言。”将文言文垄断的知识场域向市井百姓敞开。其《中国白话报》更以“妇女孩子一看也明白,不识字的一听就知道”为目标,通过寓言、歌谣等形式传播民主思想。这种以阅读普及推动社会启蒙的实践,在20世纪初的中国掀起了一场知识革命。

林白水在《杭州白话报》发刊词中写道:“欲不受欺,先得有知识。”这与其后创办的《中国白话报》中“思想自由”等主张一脉相承。通过阅读新学著作,他突破了传统士大夫的认知框架,将知识转化为改造社会的武器。

林白水的白话文改革,本质上是对知识特权的解构。他批判文言文是“愚天下之具”,认为白话文能“去国民自大心,长国民自信心,壮国民自立心”。这种理念在当代仍具启示:当数字技术带来信息爆炸时,如何避免知识鸿沟的扩大?林白水的答案是降低阅读门槛。他主编的报刊专注“国内国外发生的大事小事”,通过深度报道促成社会讨论。在“后真相时代”,林白水的选择更具镜鉴意义。

林白水的办报生涯,始终将阅读与公共责任相连。他坚持“新闻记者应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讲真话,不讲假话”。1926年因《官僚之运气》一文被军阀杀害前,他坦言:“吾辈手无寸铁,唯有一支笔耳。”这种以阅读为武器、以写作为抗争的精神,将个人志趣升华为社会担当。

以报为旗:阅读的社会责任与公共价值

林白水行文亦庄亦谐,辛辣无比,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用白话撰写文章的政论家之一。

林白水在主笔《新社会报》期间,因披露吴佩孚动用飞机炸弹和盐务公债的黑幕,被警察厅勒令停刊,林白水本人入狱。出狱两个月后(1922年5月1日)《社会日报》改名问世,林白水在复刊词中说:“蒙赦,不可不改也。自今伊始,除去新社会报之新字,如斩首级,示所以自刑也。”

1926年8月5日,林白水在《社会日报》发表时评《官僚之运气》讽刺了主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林白水此前曾讽刺他为鱼肉百姓的“狗肉将军”、遇上敌人就跑的“长腿将军”,因此,张宗昌下令将林白水逮捕,关押在宪兵司令部。

林白水自知此次凶多吉少,于凌晨4点写下遗嘱:

我绝命在顷刻,家中事一时无从说起,只好听之!爱女好好读书,以后择婿,须格外慎重;可电知陆儿回家照应。小林、宝玉和气过日。所有难决之事,请孙、淮生、律阁、秋岳诸友帮忙。我生平不做亏心事,天应佑我家人也。

丙寅八月七日夜四时万里绝笔

8月6日凌晨4点10分,52岁的林白水未经审讯就被押赴天桥刑场,以“通敌有证”的罪名枪决。8月7日《晨报》报道:“子弹从后脑入,左眼出。被难之时,林身穿夏布长衫,须发斑白,双目犹未闭,陈尸道旁,见者为之酸鼻。”

林白水原名林万里,字少泉,中年后改用笔名“白水”。他在解释这个笔名时说:自己字少泉,“泉”字身首异处即为“白水”,表示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同时他家乡有座白水山,“吾乡青圃白水山是吾他日魂魄之所依也”。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