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正商量 提案摘编 议政瞬间

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委员下乡村 商出振兴路

2025年04月09日 09:4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核心阅读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政协启动了“2025年‘副中心有我——委员在行动’实践活动”,引导委员持续为乡村全面振兴添力量、作贡献。委员们走一线、看实情、建真言,围绕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人才培养等建言献策。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政协启动了“2025年‘副中心有我——委员在行动’实践活动”,助力以“百千工程”为牵引,增强副中心城乡活力,引导委员主动参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等履职实践,持续为乡村全面振兴添力量、作贡献。

搭好平台,勇于担当添动能

近年来,通州区高效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如何增强规模效应、科技效应、经济效应、带动效应,是发展中亟须破解的难题。为此,“委员在行动”调研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汇聚农业科技、法律服务等行业的委员,以“专题调研组﹢各委室﹢委员工作站”工作机制,深入9个涉农乡镇实地调研42次,深入协商。最终,找准农业设施低端、示范成果转化等难点,政协委员、村民代表和村委会干部以及相关部门、企业代表等达成打造数智农业示范场景、补强产业链条等多项共识。

有效的工作方法引领履职提质效。一方面,委员们身体力行,结合“书香政协”建设,积极采取主题宣讲、专题培训、读书分享会等方式,和村民、农企等界别群众加强交流,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上来。另一方面,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分头带队,组织党派团体和界别委员,联合相关领域市区专家开展调研协商,最终报送意见建议90余条。同时,依托“副中心有我”协商议事平台,召开座谈、研讨会26场次,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提出41条意见建议,报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随着林下经济、农文旅等融合快速发展,乡村治理短板逐渐显现。区政协形成了“庄里唠唠”“有话‘院’里说,有事‘家’里办”等基层协商品牌,累计开展协商活动84场,推动村居融合等100余个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组织委员就近就地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开展“名医下乡”“文化下乡”等公益志愿活动31场,服务群众2500余人次。

委员下沉,建言献策助振兴

通州区政协坚持做好“委员下乡村”工作,从副中心涉农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点带面,统筹推进产业振兴,相关调研报告已经纳入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事项。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区政协委员聚焦“强化组织和平台建设 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农业生产主体中进行走访和座谈,提出以“通州优农”品牌为基础,构建区内农产品综合销售平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同时,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用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持续打造现代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新标杆。

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委员在行动”调研组委员建议,加快于家务乡次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工程项目快速落地,及时补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实现村庄污水处理全覆盖。同时加快水网工程建设,解决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等系列问题。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供水管线改造项目以及单独水表安装项目实施,全面实现农村地区供水“一户一表”安装及分户计量收费,提升农村供水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源头减少污水产生量。

乡村发展,聚人气至关重要。“如何引得进人?引进什么样的人?怎么留住人?”委员们在调研中建议,要建立人才引育长效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引导一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一定资本的致富能人回乡发展。还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在培养“土专家”的基础上,引育“新农人”,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申报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农业企业吸引集聚高层次青年人才提供支持和优质服务,做大乡村人才增量。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开展技能培训,做强乡村人才存量。

走一线、看实情、建真言,城市副中心乡村振兴在政协助推下正缓缓蝶变绽放……

(本报记者 田福良)

编辑:孙智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