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治>法治时评
向“饭圈”乱象亮剑,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一段时间以来,这些账号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它们偷拍明星行程,编造不实“爆料”,炮制标题党内容,把公众人物的隐私商品化,打造出一个无底线、充斥虚假信息的“流量屠宰场”。在这场疯狂的流量游戏中,明星私人生活被过度消费,粉丝情感沦为数据操纵的工具,普通网民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污染下难辨真假。
网信部门此次整治行动,有着“治标”与“治本”的双重意义。一方面,直接封禁违规账号,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另一方面,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致力于重构平台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曾几何时,部分平台为追求用户活跃度,对低俗“擦边球”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借助算法推送这类信息,导致优质内容被边缘化,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如今,随着互联网治理不断深入,治理链条从单纯的内容审核,延伸到数据黑产、灰色经济等更深层面。从清理冒用运动员名义的群组,到查处违规售卖明星行程的商家,再到打击恶意评比榜单和诱导刷量行为,互联网治理正从被动防御迈向主动破局。
但不可忽视的是,这场治理行动并非一帆风顺。被封禁的账号可能改头换面,被清理的暗语会不断更新,被打击的灰产也能转移阵地,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猫鼠游戏”的怪圈。只要流量经济的底层逻辑不改,“眼球经济”依然是互联网的核心商业模式,追逐爆款的冲动就难以消除。
面对这样的困境,网络治理不能只依靠技术封堵,更要进行价值重构,推动平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优质内容获得应有的流量激励;引导粉丝文化从盲目“数据劳工”向理性欣赏转变,将粉丝热情转化为对艺术作品的探讨。体育界推动运动员发布《致粉丝公开信》,解散非官方粉丝群,引导公众关注赛场表现,就是很好的尝试。
这场整治行动,让人不禁发问:数字化时代,如何界定公共空间的边界?日渐失控的“饭圈”文化不仅侵害他人人身权利,还可能侵蚀社会价值观的根基。这警示我们,治理“饭圈”乱象,既是净化网络空间的需要,更是守护人的尊严、重建社会信任的必然要求。检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关键在于能否在娱乐与伦理、自由与责任、商业与公益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未来,随着虚拟偶像、元宇宙等新形态的出现,“饭圈”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将更加多元,治理也将更为复杂。网信部门鼓励网民监督举报,标志着治理模式正从政府单边监管向社会共治转变。这需要每位网民重新审视自己在网络信息生态中的角色,拒绝做沉迷“吃瓜”的旁观者,主动成为网络文明的维护者。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