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页>科技>资讯

以科技之“智”赋能人岗匹配迈向精准化

2025年04月10日 14:33  |  作者:付振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4月10日电(记者 付振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经济在优化供需匹配中持续发挥作用,更加精准化的求职市场需求也愈加明显。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张锐认为,大比例错过与低效率匹配,对于大学生就业甚至人生发展的影响非同小可,而突破这一环节常规模式极限的方法,是构建与应用人岗智能匹配平台。

张锐认为,求职市场的供需结构性失衡深层原因是求职者与招聘企业在基本条件层面的供需适配效率过低、求职者与招聘企业在综合能力层面的供需适配尚存偏差两方面原因。如将常规模式升级为人岗智能匹配模式,只需将自身信息按指标输入系统就可完成招聘岗位条件双向精准智能分析匹配,并锁定最高双向适配度的推荐岗位。“根据统一指标进行人岗智能精准双向匹配,可帮助求职者从浩若烟海的招聘信息中找到自身基本条件高适配度企业岗位的效率和精准度。”在张锐看来,人工智能平台在就业市场带来的有益探索,是可避免求职者对招聘岗位与自身专业契合度进行误解误判。“人岗匹配过程能帮助求职者尤其是高校毕业生迅速认知初始适配范围的行业体系和企业岗位,从而基于感性体验和理性判断,找到既喜欢又擅长还契合自身专业的最高适配就业目标。由于深度契合性格和天赋,求职者不仅会激发更强就业意愿,而且会充满热爱和动力地踏上职业发展的最优路径。”

“人类为社会组织创造价值的主要能力,也就是社会组织筛选人才的核心指标,分为学科知识能力、核心通用能力与组织职务能力三类。”除借助科技之“智”赋能人岗匹配加速外,张锐还建议,通过科学特训方案提升部分重要能力,并优化各项能力在招聘笔试面试中的展现程度。如根据对大量行业头部企业和公职单位的深度研究, 各类社会组织对求职者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招录选拔,主要针对三类重要能力及其18项细分能力指标。他认为,在做好招聘应对技法全项准备前,还应针对复杂思维能力、多元学科通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格魅力、执行能力、领导能力和企业职务能力等七种能力,进行多元学科与产业精要知识高速理解训练、复杂思维能力聚焦训练和高适配目标行业企业调研与关键职能改进训练等三项整合特训,进而快速提升常态环境中成长不足的部分短板能力。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