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正商量 提案摘编 议政瞬间

首页>协商议政>政协动态

向“新”而行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调研综述

2025年04月11日 08:49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411084705796

调研组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深入了解当地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将其明确为2025年重点任务之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3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率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先后赴上海和江苏苏州、常州、无锡等地,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深入调研,详细了解当地在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意见建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抓科技创新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公司2021年成立,我暗自立下目标,要研发出比肩海外的顶尖大模型,这一目标现已实现,我们的文本模型能高效处理全球最长400万token(大模型用来表示自然语言文本的基本单位)的上下文。”上海市稀宇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华在调研座谈会上向委员们介绍。

召开调研座谈会的当天,也是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4周年生日。“短短14年,我们已实现120余款高端医疗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创新,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部分产品和技术甚至实现了世界范围的引领。”联影医疗总经理谭国陞说。

调研座谈会上,委员们与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代表展开了热烈协商交流。无论是深耕科技领域多年的老牌企业,还是蓬勃年轻的科技初创公司,大家都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有沉甸甸的科技创新成果,这让委员们十分欣慰。

有亮眼的成果,也要有实实在在的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上海和江苏,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委员们不断深入了解两地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据了解,上海市从“深化科技成果赋能改革”“完善全链条加速机制、全要素支撑体系”“加强科技金融赋能”“构建科技创新开发合作网络”等方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江苏省坚持市场拉动、应用牵引,瞄准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化推广,着重抓好创新成果“评、用、服”三个环节,系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

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刚表示,应积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肥沃的创新土壤和优质的人才生态,让广大科学家和企业家坚定发展信心,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多作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江浩然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与各方代表交流中,如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落地,是大家共同聚焦的话题。委员们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长期存在“不敢转”“不想转”的症结,强化中间转化环节、构建完整创新链条是关键,只有让科研实验室里的“幼苗”真正成长为产业界的“森林”,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能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在调研中,委员们除了关注百花齐放的各类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也十分关心基础研究情况。委员们表示,要以新型举国体制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强化科技布局,解决基础研究“脱实向虚”、应用研究“舍近求远”、技术攻关“趋易避难”等问题,组织和鼓励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努力攻克更多面向未来的前沿引领技术和能够引发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持续扩大高质量科技供给。

抓产业创新 合理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赛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如何齐头并进、互相促进,是委员们在调研中关注的焦点所在。

百年纺织老厂经过数字化转型依然保持勃勃生机;几十年前的乡镇小厂,现已发展成为光伏、电缆领域的全国以及世界领先的企业集团;经过十年的发展,小团队已成为半导体某个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随着调研的深入,委员们看到传统产业不断迭代获得新生,新兴产业在政策扶持下快速崛起。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陈宝生表示,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要求,打造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集群,需强化顶层设计,打好投融资、选用人、模式创新等改革“组合拳”,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高度融合的驱动模式,不仅重塑着产业链价值链,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叶聪感叹。

在全国政协委员王成斌看来,推动产业创新,需要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围绕补链、强链组织技术攻关,针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关键装备、材料和工艺上的短板弱项,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技术攻关,给予专项支持,加快推进产业化、完善产业链。

“低水平价格战在一些行业十分突出,影响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防止‘内卷式’竞争,避免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陈力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戴均良认为,要进一步消除部门行业之间分割分散各自作战的机制障碍,更好统筹整合教育、科研、企业等各方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实现高效能高质量的产学研一体化。

当前,我国正行进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委员们一致认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双向奔赴”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强音贯穿始终。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正在孕育一种更具生命力的创新生态,展现了更具韧性和活力的中国形象。

调研组认为,“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跑一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王成斌表示,对于生物科技、信息科技、能源科技等孕育未来产业的科研领域,在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学科创新、原始创新,力求在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上产生国际重量级的科研成果,为培育未来产业开辟全新空间。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江浩然建议。

委员们一致认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需要政府搭建平台、优化政策,需要企业加大投入、突破技术,需要高校培养人才、转化成果,需要资本提供耐心、承担风险,从而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改革越向纵深,创新越是澎湃。通过调研,委员们更加坚信,随着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充分发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建设科技强国的步伐会迈得更加坚实。(本报记者 方慧)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