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正商量 提案摘编 议政瞬间

首页>协商议政>政协动态

推进湾区科创建设 助力港澳融入大局 ——全国政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视察暨强化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专题调研综述

2025年04月11日 08:59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411085544166

调研组在深圳前海高科技企业调研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全新定位:“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3月17日至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咸辉率调研组赴广东,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行视察,并就“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同步开展专题调研。

4天的时间里,调研组先后赴深圳、中山、广州等地,深入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创新中心、研究机构、科创企业等,详细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及强化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情况,为积极打造大湾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献计出力。

重大合作平台:

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

初春的深圳,木棉缀城,新绿映春。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这已经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续第九年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站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展示厅的巨大沙盘前,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王伟说起全国两会闭幕不久就开启的这次调研,表示一定要多看、多思考,通过高质量建言献策,助力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8.8亿元、同比增长8.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91亿元、增长10.1%,实现进出口总额7066.5亿元、增长42.4%……听到前海合作区2024年的发展成绩单,委员们频频点头。作为深港合作的重要桥头堡,前海通过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深港两地要素高效流通。

实际成效如何?从展示厅驱车不到5分钟,调研组就在深圳思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里找到了答案。

“我们企业的创业模式为香港科学家团队在内地进行产学研落地转化。领头人也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顶尖专家、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全球顶尖大模型研究团队带头人。”思谋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调研组,正是得益于前海深港合作区的政策与区位优势,公司得以加速国际化布局,对接香港及全球资源。同时,借助前海的跨境金融、数据流动便利和税收优惠,吸引高端人才,深化与香港高校的产学研合作。

思谋公司的成功发展,让委员们深受启发。“这些企业在前海的成功,正说明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前海这类合作平台的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在人才引进和资金融通方面,为更多香港及国际创新创业人才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吸引他们扎根大湾区。”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仇鸿说。

不仅是前海合作区保持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后起之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合作平台,也在不断加速高端科研资源汇聚。

当了解到2024年10月启动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转化医学研究院已成功研发针对早期癌症筛查的新型检测技术,相关成果正积极推进临床转化,有望造福全球患者,委员们为合作区在科研创新领域显示出的巨大潜力“点赞”。

“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河套合作区的发展令人惊叹。特别是香港园区未来的发展,非常令人期待。”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济民生联盟监事会副主席胡剑江看来,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亟须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福建社团联会荣誉主席吴良好同样看好河套合作区的潜力,他建议国家提供基地配套和财务、人才安排等便利措施,打造集聚不同省市龙头企业集群。“如此,国家重点产业龙头既用好了香港国际化条件,又能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和跨行业龙头集聚效应,一举双赢!”

百级洁净室、EUV光刻机、AI辅助设计系统……在坐落于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芯片实验室,得知如此高端的设备优先为学校的本科生开放,来自高校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非常赞赏。“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使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创新科技枢纽,拥有独特的国际化优势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内地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的重要桥梁。”黄锦辉说,目前香港与内地在科创领域的深度融合仍面临诸多政策壁垒和机制障碍,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进一步推动两地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协同发展。

科创企业与研究机构:

创新力量的集聚

说起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科创企业,就不得不提起在这里发展壮大,又从这里走出国门的科创企业们。此次行程中,华为、腾讯、大疆等代表性企业,也成为调研的重点。

步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位于深圳坂田园区的展示空间,仿若进入了一个未来科技世界。特别是大屏幕上实时播放着智慧矿山作业的画面,更是让大家直呼“大开眼界”。在聆听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智慧矿山整体架构时,委员们不时询问技术细节,对华为在智慧矿山领域的创新成果赞叹不已。

“没想到现在的数字技术还可以这样用,这种体验让人感觉身临其境、非常新奇。”在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的“数字敦煌”展厅中,委员们手持数字设备,就能和墙上的壁画影像互动。而腾讯在工业、医疗、零售、教育、交通等各个领域助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及在数字经济领域构建的庞大生态体系,也让委员们深切感受到数字产业的蓬勃活力。

在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区内科技感十足的无人机整齐陈列,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工作人员向大家讲解一台专业级航拍无人机,如何凭借先进的避障技术,灵活避开各种障碍物,稳定飞行,委员们纷纷对大疆的创新实力竖起大拇指。

在中山生命科学园、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广东医谷等地,委员们对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取得的成绩大为赞叹。看到各类先进的实验设备模型,展示墙上与香港知名高校合作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进展、多款针对多种癌症的特效药物研发成果,委员们一边向科研人员详细了解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突破与挑战,一边询问目前药品进入临床的实际情况,同时也鼓励他们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继续创新。

调研中,科创企业的勇于创新与研究机构的不断探索,让委员们思考良多。

“这两天走访大湾区的龙头企业和园区,各类技术的蓬勃发展对我的触动太大了。”作为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林龙安认为应通过融入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的模式,打造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同时,强化大湾区的康养服务,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到大湾区安享晚年,进一步促进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大湾区在研发、基础科研与应用科研转化、产品智造、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发展等方面,已逐步呈现出世界级水准。说明中国的科技实力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和项目,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常务副主席施维雄表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除了在金融、物流、贸易、旅游等“看得见的领域”打拼,更不能缺少教育、科技、人才所提供的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各方应合力推进香港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改革,为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提供动能。

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

破解发展难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此次调研中,委员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只有不断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数据、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高效流通、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业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创新链利益共同体,才能助力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法律制度下探索推进区域深度合作,是没有国际先例的开创性、探索性事业。”在参观创立于1983年的深圳国际仲裁院时,一直非常关注粤港澳大湾区法律协同建设的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邱庭彪认为,如何真正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是关键。“这就要加强法律衔接工作,深化粤澳法治交流合作,从而促进跨境商贸经济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民生融合是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广州南沙创享湾,委员们了解到,这里针对港澳同胞来粤就业创业和生活重点诉求,需围绕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政务服务等领域推进规则衔接,创新推出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以“小切口”撬动三地民生融合“大变化”。

“过去,港澳企业在内地注册需往返多地提交各类纸质材料,流程繁琐且耗时较长。但在创享湾,通过与港澳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办公,创业者只需在线提交一套资料,5天即可完成企业注册的全部流程。”工作人员介绍,在人才流动规则方面,创想湾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获得高层次人才认定后,不仅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其子女也可以进入优质学校就读。

调研过程中,委员们深刻认识到 “一国两制﹢三法域”是大湾区独特优势,但也带来制度差异和利益协调挑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王荣认为,应进一步推动三地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通过加强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区域合作,更好发挥优势。同时,在授权协同立法、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等方面加大突破力度,将大湾区打造为规则衔接的制度高地。

“人才是激活发展的第一动能。大湾区具有独特优势,应该率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移民制度,推动全球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服务等创新要素有效对接。”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王桂林提出,要建设国家性创新人才引进和跨境流动体系,让全球创新人才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粤港澳三地的光荣使命和重大任务。调研组提出,要通过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更具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国际一流湾区,积极推动大湾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同时,充分发挥港澳优势和特点,打造创新链利益共同体,不断开创“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