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吴定良抢救落水“国宝”
1940年秋冬季节,日寇的铁蹄逼近西南腹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140箱珍贵文物——其中不乏宋元刻本、人类学标本和古籍善本,在颠沛流离中暂存于宜宾码头。
然而,一艘年久失修的民生公司货船突遭底舱进水,船上所有箱笼沉入长江,史料与标本危在旦夕。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的吴定良,连夜与董作宾、凌纯声等学者赶赴宜宾。经奋力抢救,沉入江底的箱笼被全部打捞上来。现场一片狼藉,箱中书籍已胀裂变形,人类学标本的骨骼散落泥泞。吴定良除了与民生公司检验湿物外,迅速组织人力封锁现场,雇佣当地民团担任“保安”,日夜保卫抢救现场,并嘱咐负责人每天向他汇报。又叫来工匠与学者,将抢救分为三处:修复文物、清理标本、整理典籍。
随后,吴定良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开始抢救工作。他取出随身携带的Autme胶,这是他在体质人类学研究中改良的黏合剂。一具破碎的青铜器头骨被送来,他手持竹镊轻夹碎片,胶液精准滴落,裂缝处瞬间弥合。湿透的典籍堆叠如山,吴定良命人支起竹架,悬吊拓片于室内阴干。他独创“水蒸气法”:将浸透的线装书平铺于木板,覆以湿布,隔水蒸腾,既避免暴晒脆化,又使墨迹不褪。
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吴定良总算如释重负,圆满完成任务,所幸损失不大。之后,他整理好了落水文物在宜宾救治的报告,并将落水书物价目开列造册,递交民生公司以索赔。最终,公司答应赔偿,创下战时文物索赔先例。(周星)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