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国学

贾思勰的“三袋论” 与齐民梦

2025年04月11日 11:29  |  作者:李林 李兴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500年前,正是我国政权对峙,少数民族(鲜卑族)南迁与汉民族大融合的南北朝时期,史无专载,以书传人,身为高阳太守的寿光人——贾思勰(约488-556年),虽处动荡混乱与惶恐之中,却胸怀天下梦萦“齐民”。作为圣人的贾思勰“齐民梦”会是啥样呢?探赜《齐民要术》字里行间,可以肯定,他的“齐民梦”就是以“三袋论”为主要内容的“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米袋”安民论

在贾思勰看来,吃饭问题是解决“安民”的关键,因为“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而“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如果“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所以“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只有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社会才能稳定,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如何让老百姓的“米袋”满起来呢?贾思勰主要做了四件事:

一是明理,求家国同心。历史和现实让贾思勰充分认识到了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他用敏锐的眼光从“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的历史尘埃中得出一个宝贵经验,那就是“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力能胜贫,谨能胜祸”,一个人只要勤劳就不会穷,只要脚踏实地实干就一定能战胜贫困,做事谨慎用心就可以避免灾祸。但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战乱时代,即使有这黄钟大吕警世箴言,又能如何呢?

二是传技,盼物阜粮丰。北魏时期“民族迁徙的浪潮,剧烈地冲击、荡涤了周秦汉魏以来的传统农业,许多珍贵文献与经验技术时有不绝若线之危”(引自著名农史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贾思勰以“承前启后的使命感与人文担当”,“要把老祖宗的农业传统与精华存留下来”用贾思勰自己的话就是“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农耕,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一方面他广泛阅读前人著述,据考证《齐民要术》引用古书就不下160多种;同时他还走遍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民间采集农谚民谣,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自己还试验印证,从耕田种庄稼,到种瓜果梨桃,再到种藕、养鱼,到最后的收获、加工、经营都做了细致全面的整理记录。单拿当时人们作为主粮的粟(谷子)就列举了97种,比传统普遍种植的多了86种。为了更好地指导人们种好主粮,贾思勰还对谷物的品质、特性作了认真研究分类,为老百姓选择性种植和丰产提供了有益参考。更重要的,他还提出了“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农业伦理观,可谓用心良苦。

三是增产,愿脱贫无饥。贾思勰前半生正赶上孝文帝改革,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北魏社会出现转机,人口也逐渐增多,而由战乱破坏、王权更迭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使粮食产量成为发展中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作为地方官员的贾思勰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从在洛阳为官的朋友刘仁之的实验中看到了希望。他用心梳理了有史以来人们提高单产的先进技术经验,从养地、选种的产前,施肥、中耕管理的产中,收藏、加工、经营的产后管理等农业生产全过程作了系统总结,积极倡导并推广能够提高单产的“区田法”,认为“少地之家,所宜遵用之”,这无疑对当今人类解决人多地少缺粮问题,也极具参考价值。

四是备荒,凶年民不穷。贾思勰深怀忧患之心,认为“风、虫、水旱,饥馑荐臻,十年之内,俭居四五,安可不预备凶灾也”。从而指导人们要学会从自然界中获取可代粮用的野生植物,并记录了167种,成为后世“荒政”学的滥觞,而这一思想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继承,也对当今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钱袋”富民论

在传统农耕社会,农业既是国家税赋的根脉,也是绝大多数农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谋利之源,司马迁在总结自黄帝至汉武帝3000多年历史时,曾慨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樊志民教授认为,“《齐民要术》在更大程度上是一本资生致富之书。”在解决了老百姓吃饭问题后,作为地方官吏的贾思勰自然想到了如何落实国家税赋问题,而增加税赋,仅仅吃饱是不够的,关键还得让老百姓富起来。如何让老百姓致富鼓起“钱袋”呢?

贾思勰提出了“四新”措施:

一新,树立抓大擅综新思维。樊志民教授认为:“中国早期的农书(文)主要是基于种植业,讲农业理论、思想和耕作经验与技术的,到了《齐民要术》的时候,农、林、牧、渔、副、农产品加工诸业等都进入农书。”意思是说,到《齐民要术》时,贾思勰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一物一产一业的经营,而是以大农业视角关注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从宏观的倒茬轮作制度改革,到微观的混套作技术推广等,“资生之业,靡不毕书”。樊志民说:“只要是有利于致富增收、提升生活品质的都写进去了。”完全打破了之前农书和农家单一经营的格局,打开了农业综合经营致富的全新思路。

二新,推行“四化”经营新理念。农业规模化经营、特色化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但在1500年前,这却是一项原创性的农业革命。贾思勰经过长时间实地观察和缜密思考,甚至亲自实践,凭着对市场因素、供需关系、经营方式等经济运行规律的朴素认知,提出了农业经营的特色化、规模化、多样化、错时化“四化”新理念。首先,他发现了蔬菜种植的高效益,提出“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负郭良田”通过蔬菜种植的特色化、规模化、多样化经营,获得“良田一顷……胜谷田十顷”的高效益。其次,他提出“凡籴五谷、菜子,皆须初熟日籴,将种时粜,收利必倍。凡冬籴豆谷,至夏秋初雨潦时粜之,价亦倍矣”的错时经营,为发展农业充实农民的“钱袋子”提供了新思路开了新财源。

三新,探索深加工新路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为一名有良知政德的太守,贾思勰更有着深刻体会。为了让老百姓在自己的一亩二分地上获得更大利益,贾思勰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套别出心裁的经营之道:通过延长农作物生产产业链,增加经济收益。他经过实践证明,“胡荽”(即芫荽)要密种,不仅可以自食和“卖供生菜”,还可以“取子”供卖,“一亩收十石,都邑粜卖,石堪一匹绢”可抵10匹绢的收入,或深加工做菹菜(即酸菜、咸菜)供食或卖,“一亩两载,载直绢三匹”,可抵6匹绢的收入,以此类推,必能大大提高直接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可喜的是,这一经营理念已为世人广泛应用,但在1500年前,这无疑是农业经营的一大进步。

四新,倡导创新新风气。农业的希望在科技,《齐民要术》作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农业科技巨著,也闪耀着“科技”与创新之光。一方面,贾思勰认识到先进生产工具对提高生产力的重要作用,重视新农具的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强调“术”“技”并重。除从防旱保墒、用养结合增进地力、良种选育、生态保护,尊重规律安排农事活动等宏观“术”的层面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外,贾思勰还从谷物的精耕细作,林木扦插、嫁接繁殖与防霜冻、嫁枣、疏花提高坐果率,畜牧兽医,桑蚕酿造,蔬菜储藏与加工等微观“技”的层面作了详尽技术阐释,为“钱袋”富民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脑袋”智民论

在传统农耕社会,知识和教育是统治阶级或少数人的专权,而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术”和“技”,更需要有知识、懂文化的劳动者,这就需要对农民进行必要的教育,1500年前,贾思勰就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他的“四教”智民法:

一教民先进农业知识。“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周书》)司马迁认为:“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对老百姓来讲,不从事农业生产丢了“本业”就是不务正业。贾思勰认为,教育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是首要任务。他列举了同为太守之职西汉茨充、东汉任延和王景、三国皇甫隆教民先进技术和工具,实现“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家家丰实”,聚落“殷富”的史实,诘问“安在不教乎?”,反应的即是“智民”必先教民的思想。

二教民推陈出新。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极为有限,对农作物种植也形成了诸多“忌讳”,认为“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贾思勰经过实践验证,认为“阴阳之家,拘而多忌。止可知其梗概,不可委曲从之”,对西汉农学家氾胜之“凡种黍,欲疏于禾”的观点,贾思勰实践验证后认为“疏黍虽科,而米黄,又多减及空;今穊,虽不科而米白,且均熟不减,更胜疏者”,对西汉经学家郑玄关于《周官》所载“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是为了“调坚软也”观点,贾思勰更是明确提出:“柏之性,不生虫蠹,四时皆得,无所选焉。山中杂木,自非七月、四月两时杀者,率多生虫,无山南山北之异。郑君之说,又无取。”贾思勰不但教人们要敢于推陈出新,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向历史权威、社会名流开了炮,反映出贾思勰“脑袋”智民推进农业发展的迫切心情。

三教民耕读传家。“耕”主要是农业劳动实践,“读”则具有学习教育的含义,耕读结合身心双益。作为一名专注“三农”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地方官吏,贾思勰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杂说第三十》篇,贾思勰就把一年十二个月中的农事活动和家庭事务作了具体安排,而“称觞举寿”“腊日祭祀”“存问九族”等礼仪活动,以及书纸、修补破损书、防虫蛀书、藏书、晾书等记录和“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关于“读”的安排,则充分反映了他对耕读传统的重视。今天,耕读传家依然是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必须。

四教民朴实为本。如何向老百姓施教呢?贾思勰认为应该:“丁宁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最好的方式是耐下心,就像在耳边详尽叮嘱,直截了当而不玩弄辞令。

所以,“三袋”即粮袋、钱袋、脑袋也。“齐民梦”即“粮袋”安民、“钱袋”富民、“脑袋”智民的理想,更体现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份淳朴、善良、睿智、执着与实干。

注:未注明出处的引文皆录自《齐民要术》

(作者系寿光市政协 李林、李兴军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