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聚焦
让传统文化更好赋能文旅消费
清明期间,第五届北京花朝汉服文化节举办。舞台上,诗词舞蹈比赛吸引游客驻足围观;舞台外,汉服巡游方阵成为移动的风景线;舞台周围还搭建了汉风市集,40余家商户云集于此。非遗手作、国风饰品、文创好物琳琅满目,中式糕点香气弥漫,交织还原出古代市井的繁华。
“园内百花盛开,身着汉服拍照打卡很‘出片’。逛累了,我们在市集前排队购买了一些中式糕点,置身百花丛中,糕点的香味与花香相互交融,吃起来别有风味。”前来参加活动的汉服爱好者对记者说。
拔河、射柳、投壶……4月4日,北京民俗博物馆热闹非凡。馆内举办了一系列清明节民俗体验活动,邀请游客体验各类清明游艺项目,并详细讲解其起源、演变及内涵。
前来体验的游客告诉记者:“通过参与此次活动,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对古代清明民俗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
记者了解到,借助传统文化赋能文旅消费市场,在清明期间席卷全国。
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在线旅游平台报告显示,“名山胜景﹢文化寻踪”是清明出游的热门主题之一。可见,体验传统文化已成为不少游客出游的目的。基于此,各地纷纷顺势推出特色文化活动,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助力文旅消费升级。江苏苏州寒山寺结合清明诗会与非遗市集,带动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客流增长33%。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举办“宋韵清明”主题活动,还原古代踏青习俗,假期接待游客19.3万人次,收入同比增长22%。
此外,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全国主要的省级历史博物馆和热门城市博物馆人气持续处于高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全国人气较高的博物馆参观名额在假期前一周就已约满。
值得关注的是,各地举办的特色传统文化活动也吸引了更多海外游客慕名前来。相关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入境游增长势头明显。洛阳国际牡丹节的举办让洛阳成为中部地区较为热门的入境游目的地;无锡“国际月”暨国际赏樱周将无锡“樱花季”推向高潮,吸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朋旧友来到太湖之滨共赏春光。
记者在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注意到,有不少外国游客也远道而来参加传统文化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穿汉服,精美的服饰让我着迷。通过此次活动,我感受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身着汉服的菲律宾游客李珍珍告诉记者。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表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游客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持续强化。传统文化正通过现代叙事方式实现价值重构,形成强大的文化磁场。此外,沉浸式体验与情感共鸣使文化旅游具有了独特的情感溢价能力。
“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舒勇表示,当前许多外国游客来华,并非单纯地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为了近距离感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才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
舒勇特别提及清明假期在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举办的汉服文化节。“通过汉服巡游、诗词吟唱、礼乐展演等特色文化活动,让外国游客亲手抚触华夏衣冠的千年脉动,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在跨文化传播中形成了情感共鸣。”舒勇说。
“今年清明假期文旅市场的火爆并非偶然。”在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熊水龙看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文化已深深融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血液里、烙在人们的记忆里。每逢传统节日,人们总会自然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清明扫墓祭祖、端午品粽赛龙舟、中秋赏月团圆等传统节日习俗,既是联系人们情感的纽带,也是推动假日旅游消费的重要文化载体。
“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创新传承方式,活化利用好传统文化,并打造更多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场景,培育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此外,还要树立‘旅游、消费也是创造生产力’的观念,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鼓励带薪休假,让人们在休闲度假中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在文旅融合中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熊水龙说。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