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会议新闻
激发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内需”引擎
——全国政协“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内需潜力巨大。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引擎,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工作任务。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11日,全国政协召开“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双周协商座谈会,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与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等开展协商议政,为经济行稳致远凝心聚力。
易消费 积极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为筹备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专题调研组此前在江苏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委员们看来,江苏省集聚政策、抢抓机遇,在大力促进消费,扩大有效投资上积累了经验,也有好的成效。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要进一步增强扩大内需的紧迫感。”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认为,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要下大力气在“全方位”上做文章,完善和落实好已出台政策,进一步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更好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介绍了北京坚持多元融合创新,扩大服务消费的做法。她提出,服务消费正处于蓬勃发展期,要持续增加优质供给,创新政策支持,强化要素支撑,“同时要完善消费统计,加快推进分省市、分行业服务零售额规模及增速数据发布,以辅助精准施策。”司马红说。
相比较消费者熟悉的生活性服务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永生从企业实践出发,思考更多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如何助力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占GDP约31%,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马永生建议,要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高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促进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培育打造一批龙头生产性服务业群体,更好链接供需两端。
2025年央视春晚,手持红手帕“跳舞”的人形机器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迅速走进公众视野。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介绍,预计至2035年工业制造领域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将超过1600万台,生活服务领域的需求将超过1900万台。
作为全方位扩大内需的有力抓手,徐晓兰认为,要瞄准国内新型消费市场需求,打造核心技术“硬实力”,抓住应用牵引“牛鼻子”,营造产业生态“软环境”,深化国际合作“朋友圈”,积极培育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有力拉动消费。
愿消费 充分释放消费需求
消费是一种主动意愿,但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协商现场,不少委员认为,要提振消费,既要通过中长期增收减负等方式,夯实消费基础,也要强化市场调节功能,激发企业和消费者愿意消费的内生动力。
“建议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下大力气整治‘内卷式’竞争。”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要关注线上线下平衡协调发展,增强消费金融支持,让消费回归实体,给实体店兴旺起来的机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首位,并继续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给了制造业企业极大的发展信心。
“去年第四季度,国家开始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后,效果非常明显,对企业帮助很大。”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尚品宅配集团董事长李连柱建议,应进一步重视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区域限制问题,加大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建立“全国性以旧换新补贴互通平台”,构建“生产地-消费地”税收共享机制,按比例分配增值税,进一步释放消费意愿。
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实体经济的“筋络”,对畅通经济循环、全方位扩大内需关系重大。全国政协常委、国家邮政局原局长马军胜认为,全方位扩大内需要在物流领域稳住基本链条,补齐短板弱项。
“建议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革新,研究建立制造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以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马军胜表示,健全提升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和保障能力同样重要,要加强县乡村三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积极势头继续保持,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会长柴强看来,住房需求仍是国内需求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很大,“对住房限购政策要因城施策,大力推动换购住房,促进住房梯级消费,并加大‘好房子’和改善性住房供给,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柴强建议。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毕井泉也在书面发言中提出,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需要高度重视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的管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积极推动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
消费与投资作为内需的“双引擎”,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亟须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认为,要实现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需政策精准引导、市场活力释放、制度持续创新三者协同发力。他建议,聚焦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优化投资结构增强发展动能。以有效投资创造消费新场景,实现供需高水平适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稳定企业投资预期。
促进消费与投资更好结合,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是与会委员们的共识之一。因为推动资金服务于民生,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可以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又可以提高人力资本、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对全方位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
“要充分发挥‘投资于人’对消费提振与升级、畅通经济循环的基础作用。在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领域的投入力度,使更多中低收入人群能够被更高质量社保所覆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黄群慧表示,要健全人力资本投资优先的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投资于人”对投资效率提升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作用。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投资与消费的联动效应,对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至关重要。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也非常认同要“投资于人”,此外他提出,要在投资中更加注重数字消费等消费升级领域,更加注重通过投资释放消费潜能,更多注重通过投资增加多样性差异化服务供给。
“总之,就是要通过扩大民生建设、消费升级等领域投资,通过增加有效投资释放消费潜能和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最终形成投资与创造就业、提高人力资本和扩大消费的良性互动。”王一鸣说。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随着协商深入,委员们相信,把扩大内需这一长期战略落到实处,不断激发消费更大潜能、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一定能凝聚推动经济持续向好更加强大的合力。(本报记者 包松娅)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