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原创
现场建真言,助推乡村发展好“钱景”
错落有致的傣族民居、极具地方特色的咖啡小屋、村民农房打造的精品公寓、生意红火的傣家乐……走进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和曼峦站村,这里富有民族风情的乡村生活让人印象深刻。
“这家傣家乐,开在村子里,村民自己经营,一年可以收入十几万元。”曼远村的工作人员介绍道。近年来,勐罕镇党委政府立足傣族村寨资源禀赋,通过改造闲置农房、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胶林公园等,将当地傣族村落打造成集非遗体验、生态康养、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农文旅消费场景,让村民实现致富增收,让乡村发展拥有了好“钱景”。
“因地制宜发展村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美美吃上‘旅游饭’,吸引大量人才返乡创业,走出了特色致富路,值得点赞。”全国政协委员于本宏说。
近年来,于本宏聚焦乡村振兴参加了一些调研活动,“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旺,乡村才能拥有好‘钱景’。”于本宏说。
“乡村产业发展,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有生命力的产业生态系统。”于本宏认为,要从“根”上培育特色,每个乡村都应该挖掘独特的本土资源,不能盲目复制模仿,要把“土特产”做出不可替代性;要增强产业链“韧性”,乡村产业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种养环节,要向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延伸,让农民享有更多增值收益;要打开产业边界,农业要积极融合多种新消费场景,做好农文旅场景融合“大文章”,让场景撬动大市场。
关于如何做好农文旅场景融合“大文章”,于本宏进一步解释道,“乡村旅游如果只是‘农家乐﹢采摘’,很容易同质化,但若把农田变成‘剧场’、农具变成教具、老房子变成创意工坊,就能创造新价值。”于本宏表示,农文旅场景融合需要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找到文化基因与现代消费的共鸣点;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让村民成为农文旅融合的“主人翁”而非旁观者。
曼远村和曼峦站村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希望未来有更多村子能够激活‘沉睡的乡村资源’,都能拥有大好‘钱景’,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铺展在每一寸乡村土地上。”于本宏说。(本报记者 方慧)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