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文载于物 族髓附间

2025年04月14日 11:0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岁月泼墨,涰下繁花,时序轮转,丹心永固。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深韵博远,恰如地下清泉,汩汩涌动,生生不息。

诗经曾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化宛如一条贯穿民族发展历程的脉络,传承各种物质载体之上,深入民族骨髓之中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

从古老陶器铭刻着出名的质朴信念,到史书典籍传承着先辈的智慧哲思;从榫卯结构彰显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到民俗活动蕴含着民族的情感寄托。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发展。

文化于人,命脉相连,千里赓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墨洗流年,烟云不散。华夏文明于传承中晕开水墨,流淌文明活水。从辽东至陇西,自长城至南海。数百年间干戈不止纷争不休。秦始皇陵兵马俑那每一张迥异的面目,是曾披坚执锐的赳赳雄狮,也是曾被生死别离后铸炼的血肉躯体。君可见,孟子,遥观春秋鼎盛,百家争鸣,后归于沉寂,沦为历史回音。听,《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一首词抒发岳飞无尽的爱国之情。

看,《只此青绿》幽灵秀美的千里江山图描绘出中华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展现与结合,以舞姿展现出北宋山水的蓬勃气息,犹如一把来自宋代的钥匙,打开了全球亿万观众的文明

再看,国风少女江寻千,学习打铁花,无武不英歌,深入大山,去传承万里大山间……文化于心,运脉牵连,兴者襄

天人合一传承民族发展。诸君仰望大唐盛世,一暼万邦来朝的胜,浮光照宫阙,繁星映诸天。君可见,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努力以自己的品格也改变社会风气,希望天下“归仁”。

还看,从楚辞汉赋到敦煌壁画,一撇一捺,尽显中国底蕴;一色一抹尽显大国风貌。去年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关山难越,谁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品,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声。从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墟遗址,到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

再品,《黑神话:悟空》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融入陕北话书等非遗。将这些带有浓烈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胜古迹,熔铸到产品的创作中,既是技术创新的胜利,也是文化传承的成功,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

还品,两年前,埃文凯尔无偿捐赠给中国二战时期珍贵相册,也因此成为继白求恩,约翰拉贝后第三个收到国礼瓷的人,中华文明也经世致用,以坚定的文化之基,筑牢文化自信的坚定基石。

文化于国,海纳百川,包容并,以开放的姿态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璀璨光彩。岁月长歌日历日迟,文化底蕴与创新中交融共生开出文明之花。“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并非隔着一道鸿沟。历史文化,经典古籍高雅艺术也不只是小众专属,可见,中国为世界提出中国智慧。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永恒的魅力弘扬传承。君可闻,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推动了共建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实现了中国方案的全球视野和合作精神。“稻浪千重,路远情长”,黄皮肤汉子的执着,让黑皮肤兄弟感受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听,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在诸多领域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5G技术,高速铁路,面对全球性挑战,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经验。千年烟雨匆匆过,文化底蕴万年青,吾辈青年应于汗青经典中采集智慧,于流光今朝中勇往向前,让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荡漾出时代的碧波。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站着历史的笔墨,书写新的未来篇章,与国执手,与国携长,用热泪和汗滴新的辉煌!(作者系山东省德州市云天高级中学 陈瑜涵)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