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大家谈
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 把深奥的道理讲生动
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下简称“全会精神”)融入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在融入的过程中如何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把深奥的道理讲生动,是当下思政课开展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寓教于行,构建协同育人立体化实践体系。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推动全会精神在知行合一中内化为青年价值追求。结合生活体验,将全会精神融入社会实践育人的“大课堂”。需以“知行合一”为核心,通过“政策解读—实践转化—价值内化”的路径,构建协同育人的立体化实践体系,实现将全会提出的新理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社会议题,深化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同,强化“强国复兴有我”的使命感。紧扣全会关键词构建实践场景。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或者模拟组织一场“基层听证会”,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通过创设基层听证会等体验式场景,使青年在躬身实践中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认知。
社会实践育人“大课堂”,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用“寓教于行”的方法,为青年学生创设体验式参与平台,引导青年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获得对全会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感悟。
寓教于境,打造沉浸式校园文化育人场景。以环境育人为抓手,实现全会精神在文化浸润中达成入脑入心。将全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育人的“小课堂”。需从课程设计、课程研发、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切入,结合新时代青年认知特点,构建广泛性、沉浸式和互动性强的校园育人场景,实现将全会提出的新理念转化为学生可吸收的课堂话题,深化学生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认识,培养学生“将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的担当感。可紧扣全会精神构建文化场所。推动不同院系课程思政矩阵化,打造将全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精品案例。例如,将“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融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发的课程思政案例中,并开展课程思政金课考核,配套相应激励机制。
校园文化育人“小课堂”,遵循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观点,采用“寓教于境”的方法,为青年学生创设沉浸式参与平台,引导青年学生在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准确理解全会精神。通过课程思政矩阵与专题通识课程建设,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与文化熏陶中体悟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逻辑。
寓教于理,筑牢思政课铸魂育人主阵地。以学理阐释为根本,确保全会精神在思想交锋中彰显真理力量。深化教学改革,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主课堂”。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通过联动“教师—教材—教学”全过程融入路径,将全会提出的新理念转化为学生深度思考的命题,培育青年学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的自觉感。
可紧扣全会总目标构建学习场域。通过构建“教师—教材—教学”三维融入机制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深刻把握全会精神的科学内涵。推动思政课教师以科研为重要途径,强化自身对全会精神的理解阐释能力。深耕教材,找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角度。科学规划融入内容,保证不同思政课之间的横向贯通,本硕博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的纵向衔接,避免简单重复。扩展教学渠道,增强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充分激活学生主体性地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全会精神。如布置前置性课堂作业,利用DeepSeek检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提及的你喜欢或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可以在课堂期间谈论检索出的内容,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
思政课程育人“主课堂”,通过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采用“寓教于理”的方法,为青年学生创设全程式思考平台,通过“讲道理”引导青年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全会精神的科学性,推动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南开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