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口述历史
我参加了“清库”工作
▲《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特工组织)
2002年,《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出版。这是从库存未出版过的近3亿字文史资料中选编而成的26卷、3445万多字的大型史料巨制,在丛书正式出版前,我们当时把这项工作称为“清理库存史料”工作。
作为一名文史工作者,有幸参与其中,与有荣焉。至今回想起来,一些细节仍然令人难忘。
“精编”之后的“清库”
讲到《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不能不提之前出版的姊妹篇——《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八、 九届全国政协期间,正赶上文史工作全面发展阶段,全国各级政协文史工作者从已经发表的文史资料中取精集粹,出版了7编、20卷、2000多万字的大型史料丛书《中华文史资料文库》。这套书是对全国各级政协已征编出版的新中国成立前史料的一次汇集精编,也可以说是对已出版新中国成立前史料的总结回顾,这部丛书的出版预示着文史工作重心将向新中国成立后史料征编为主转变。
1993年底,我从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调到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开始从事文史资料征编工作。这时,《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刚出版,各省政协纷纷开始本地已出版文史资料的精编出版。浙江省政协同样也联合各市县政协,协作编纂《浙江文史集粹》。刚入政协大门,我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到为期3年半的丛书编纂工作中。
完成这项工作后,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工作重心的转变,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文史资料的征编方向也转向改革开放史料。
本以为新中国成立前史料征编工作到了尾声,为什么1999年又再一次“清库”呢?
这源于一次专题汇报。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闭幕后,全国政协领导同志在听取工作汇报时,得知史料精编的出版工作已完成,但还有2亿字的文史资料深藏在资料库中。于是指示全国要把清理库存资料作为九届政协文史工作的重点,集中主要精力,下大力量进行清理、挖掘和抢救。
后来的工作证明,要在4年多的时间内将这么多史料整理出版,是一项宏大的历史工程,对政协文史工作者们来说,无论在工作效率还是工作强度方面,都经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史料足足两大旅行箱
1999年上半年,全国政协牵头组织动员全国各省级政协开展《政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大协作。
同年7月,我们浙江省的同志一起参加协作会议。让我至今记忆深刻的是,那年的华北大地正经历史上第二的42.4℃高温。这项工作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天气,也预示着此项工作的艰难。
在这次协作会议上,各省级政协迅速落实了编审任务。考虑到浙江民国时期军政事件和人物特别多,浙江省政协文史委民国史专家多,征编工作比较有基础,本来申请承担“民国军政人物”专题,但由于库存中“中统”和“军统”方面的史料较多,外界了解得不多,编辑难度大,其他省难以承担任务。最后会上的意见是:“‘三毛一戴’(毛森、毛人凤、毛万里、戴笠)都是浙江人,‘国民党特务组织’专题还是由浙江省来编吧。”于是,浙江省的清库任务就这样定下来了,由浙江省政协和杭州市政协、宁波市政协承担“国民党特务组织”专题。
我负责与全国政协工作人员对接,领取稿件。我们逐篇清点核对,签字接收到509篇原稿。这些稿件大多是被俘中统、军统骨干在功德林监狱里完成的,是非常珍贵的史料档案,足足装了两大旅行箱。
行前的晚上还有个小插曲,我们几位来自江浙的同志一起在北戴河的海滩上散步,突然间暴雨如注,我们忙躲进碑亭。没想到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天气无比清凉,连日的暑热与紧张的心情一扫而空。
复印机和我都累坏了
回杭州后,浙江省政协文史委和杭州、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对任务进行了协商分工。从北戴河背回的稿件共有近500万字,省政协文史委承担了“复兴社”“军统”两部分约280万字的任务,另外还加上“蒋介石和陈诚集团”以及“各地解放和起义”“地方政情”涉及浙江的部分稿件,合计近350万字。杭州、宁波市政协文史委承担了“中统”部分的史料。
按照协作会议要求,全部稿件要先行复印,再选择、修改、打印,资料原件要还给全国政协文史委。为了完成好这项工作,省政协文史委办专门申请购买了一台复印机,由我负责复印全部稿件,根据工作进度安排,要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于是,在行政楼5号楼6楼朝北的工作间里,我一个人从早到晚就做复印这一件事,台盟省委会一位老同志关心我说:“小伙子,不能老是复印,会影响身体。”但时间这么紧,我不敢稍有懈怠。连续1万多张稿件的复印任务,几乎让一台新复印机报废。
翻开一张张尘封已久的稿件,会让人感觉空气也凝重起来,从发黄霉变的纸张中仿佛能闻到监狱的气息,抑或是有种血腥味,让人透不过气来。加上短时间内接触了太多霉变粉尘,造成尘螨过敏,让我实实在在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直到5年后才痊愈。
难以忘记的历史细节
接下来,我又承担了100多万字稿件的初审任务。这些“三亲”史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仿佛把我带入到民国历史的真实场景中:比如,《中华复兴社的内幕》复兴社元老康泽为主提供资料,刘嘉树、胡临聪、李帆群、文强、廖宗泽、曹天戈、邢森洲、陈士章、廖耀湘、岳烛远、徐远举共同回忆,详细记述了复兴社的成立经过、组织人事、主要活动、训练机构、各地组织活动情况、与“CC系”的斗争、复兴社内部的派系和倾轧,以及三青团成立与复兴社的结束,成稿于1961年10月;作者之一的曹天戈还曾是浙江省政协文史专员、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1993年去世。
又如,《军统、保密局、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内幕》,由徐远举、郭旭、文强、廖宗泽、岳烛远、章微寒、邢森洲共同整理,从军统计局前身特务处成立写起,档案般系统呈现军统局内幕、中美合作所、国防部保密局组织情况及其罪恶活动,整个特务组织脉络、情况之述备矣,也写于1961年。特别要提到作者之一的章微寒,他既是这篇史料的执笔者,也作为浙江省政协文史专员参加本次“清库”的复审工作,非常有意义。
这次审稿工作,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找到了衢州林维雁烈士身份的认定依据。之前,听叶炳南副主任提起,1949年衢州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国防部保密局将14名中共地下党成员逮捕并杀害,由于资料缺失,无法证明是否由于林维雁供认造成江文焕等党员的被捕,因此家属申请追授烈士身份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
在初审《1949年衢州大血案纪实》时,作者陈达时任衢州绥靖公署二处二课课长和第九编练司令部二处三科科长,作为案件全过程负责审理者,又直接下令残酷杀害14位烈士,他在记述道,获衢州师范学校内线消息,林维雁向校长请假两天。于是在林第二天上午出城下乡时盯梢,跟踪林维雁与另一男子(即江文焕)汇合后一同绑走密捕,整个审理、拷打、诱供、刺死、掩埋过程描述非常细致,对欠下的血债深深悔罪,写于1962年4月,时间比较近,史料可信度高,是非常珍贵的证明材料,从中可以见到林维雁挺过了严刑拷打,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本色。
我立即拿着这篇稿件,向叶炳南副主任作了报告,叶主任非常重视,将有关材料提交给党史部门,确定了林维雁的烈士身份。
字数最多、内容最复杂、难度最大
初审工作完成后,2000年11月我转到办公厅秘书处工作,离开了文史工作,很遗憾没能参加后来的复审、编辑、出版工作,但我一直关注后期的编纂。2001年10月,《文史存稿选编》正式出版,浙江省政协文史委负责的特工组织(上、下卷),共278万字,这是八届浙江省政协文史委完成的字数最多、内容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工作任务,书稿质量得到高度评价。
2016年,我又重新回到浙江省政协文史委工作至今。在我30多年文史工作经历中,能参与这部承载了4000多人“三亲”记录的巨大历史记忆工程,让我引以为傲。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