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时政 动态 原创 国际 热点

首页>要闻>原创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取得实际成效

“风评”过后,首都应急处置交出优良成绩

2025年04月17日 08:3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过去几天,首都北京经历了近十年最大的一场“风险”考验,十年来首次发布全市范围内的大风橙色预警。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前夕,这场极端大风天气既是对城市应急体系的实战检验,更成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生动课堂。北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大风应对纳入城市安全治理整体框架,筑牢安全屏障,诠释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迎风而上,顶风作“战”,在中共北京市委的部署下,提前谋划、周密部署,使得这场大风对首都安全未造成重大灾害性影响,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北京来说殊为不易。从精密监测预警到信息实时发布,从风险排查到隐患整治,从民生保障到温情服务——在与极端大风天气的正面交锋中,北京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防范措施,构建起协同联动的防灾格局,以科技赋能的精密高效、为民解忧的温情担当,全力以赴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平稳运行,不少举措尚属首次使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报准确,是部署出应急举措的关键前提。针对本次极端大风天气,北京市气象部门一直在动态追踪。通过预警,提前认识本次大风天气极端性强、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有利于提前加强风险研判和隐患排查。

紧盯应急管理薄弱环节,预置抢险力量、物资和设备,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作为应对这次极端大风天气的北京市应急调度指挥中心,六个相关部门联勤值守,从信息报送、核实、研判,到组织调度和应急处置,一件件应急信息在这里得到持续处理;国网北京电力4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到达备勤驻点,随时开展各种突发事件处置,确保电力供应充足有序;7支市级危化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200余人在岗值守,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措施……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以万全之备应对万一之险,有力把握了应对极端天气主动权。

应对极端大风天气,落脚点始终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项措施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在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娘娘庙社区,极端大风天气来临前,社区网格员就上门走访独居老人,帮助检查门窗安全性;朝阳、石景山、丰台、通州等区域部分商圈和多处商场主动作为,在特定时段免费开放停车场,为市民提供就近停车避险服务;4月12日13时至15时,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共受理市民反映6335件,其中涉及大风相关反映344件,占受理总量的5.43%。

功夫下在平时,关键时刻方能从容。实际上,应对此次极端大风天气,北京市早有一套严格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北京市应急管理局预案处副处长王新华介绍,《北京市大风天气应急预案》规定了大风防范应对的组织机构与职责,谁来担任总指挥,谁担任副总指挥,都有明确规定。同时,各部门、各区在应对大风天气及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中要履行什么职责,也有明确规定。“对于预案中没有规定的特殊情形,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研究决策、科学应对,也会结合实际效果修订完善预案。”王新华说。

大风是一场大考。“风评”过后,北京应急处置能力整体良好,显现出北京市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升超大城市应对气象灾害的治理水平的实际成效。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表示,面对极端天气,“必须更加重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在自然、社会不确定因素、未知风险面前,特别是基层协同处理、应急处置、动员应对的‘韧性’及其建设问题。”

什么是韧性城市?浙江大学韧性城市研究中心撰文指出,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长远来讲,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

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公布,提出: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郭媛媛建议以夯实基层韧性强化韧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应急响应与扶助、救助体系,厘清相关各方责任、义务边界,健全应急管控机制;畅通社区基层信息数据联系、联动平台,夯实城市治理、应急的协同、组织、动员基础;加强社区居民应急素质培育,提高公众应急能力水平,建立基层应急队伍与服务站。”(本报见习记者 曾宇昕)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