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叶圣陶:“我是编辑

2025年04月17日 09:12  |  作者:刘效仁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曾任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叶圣陶,毕生以“我是编辑”为荣。他晚年曾说:“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我当过教员,又当过编辑,当编辑的年月比当教员多得多。”叶圣陶的编辑生涯是从1923年1月,经好友、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国文部兼史地部主任朱经农介绍,被聘为该所国文部开始的。

为了编辑工作的便利,同时可照顾家中老小,叶圣陶全家自此从苏州搬到了上海。编译所里当时有300多名编辑,其中不少都是著名作家、科学家、学者和教授,如任鸿隽、竺可桢等,可谓大家云集、群英荟萃。叶圣陶进入商务编译所的第一项工作,即是与顾颉刚合作,编写《新学制中学国文课本》共六册,编纂者署名顾颉刚、叶圣陶,校订者是胡适、王云五、朱经农。这一串人物,即个个鼎鼎大名,遐迩闻名。

据叶圣陶的孙子叶永和称:“1913年,爷爷从苏州新式学堂草桥中学毕业,在家乡的小学当过几年老师,从授课、编教材,到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写生活动,都事必躬亲。”既然当过多年小学教员,又喜欢创作童话故事,大可把多年的教学体会和经验积累融会在课本编辑中。可毕竟头一次做教科书编辑,所以第一次看校样时还是出错了。

出版印刷业,有较长时间的铅字排版史。尽管排版工人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毕竟是人工作业,即或眼花缭乱,亦有麻痹大意时。所以,大样出来后的认真审看是编辑的重头戏。作者虽然多次修改、更正,字句推敲,但也有个毛病,就是总把问题推给编者,总以为会有编辑把关,出不了大乱子。当编辑不仅要修正原稿错漏,还需对排好版的稿子细加审阅,一字、一句、一个标点符号地核对原稿,努力把差错率降到最低限度。报刊社、出版社对差错率都有严格规定。超出了标准,那是要扣工资的。

叶圣陶仔细校对了排好的稿子,却没去核对原稿,结果,排好版的稿子里漏排了一小段。编译所里负责校对的同事发现问题后,用红笔标注返给叶圣陶看。他十分羞愧,从此牢牢记住了这次的教训。

这个时期,叶圣陶除编写《新学制中学国文课本》,还以儿童文学作家的视角,为少年儿童们编写和出版了多种课外读物,其中最有名的是《学生国学丛书》,先后出版了近100种,后来又改名为《中学国文补充读本》。

叶圣陶做编辑后,每天和作家打交道,处理他们的书稿,替他们领取和支配稿费。丁玲的处女作《梦珂》、戴望舒的《雨巷》、沈雁冰(茅盾)的《幻灭》、巴金的《灭亡》,都是在他做编辑时发表的。

叶永和回忆称,小到开一个信封,写个便条;大到读书、写文章、讲话,爷爷绝不马虎。老人喜欢整洁,无论什么时候穿戴都清爽利落,办公桌上总是干净整齐。有一回他编教材,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入选,其中有一段写自己的书桌“乱糟糟的”,“爷爷看了觉得不妥,执意删了这段”。

“连茅盾先生的笔名,也是他改的。”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的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除了茅盾,其笔名还有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之所以与同时代的作家一样,拥有众多的笔名,如鲁迅笔名即达100多个,主要是为了躲避政治迫害,保护个人安全。

叶永和说:沈雁冰最初为自己取名“矛盾”。“爷爷看了说,没有人姓矛的,就加了个草字头。”百家姓中确有茅姓。作为一个较古老但又不常见的姓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据介绍,其时周公旦的第三子茅叔被周成王封于茅邑(中国山东济宁金乡与江苏丰县之间),并建立了茅国。以“茅盾”为笔名,倒是可以更好地保护作者自己。这个笔名,显然得到了本人的认可:在他众多的笔名中,似乎“茅盾”用得最多,也最为知名,直到后来的“茅盾文学奖”。(刘效仁)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