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治>法治时评
莫任由虚假摆拍营销短视频“霸屏”了
如今,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了“全民短视频时代”。有数据显示,目前网络视听用户达到了10.74亿人,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151分钟。但随着短视频的爆红,视频造假也随之出现,一些人为了吸引流量、骗取关注,或为了直接获利,制作假视频,甚至有专业造假团队介入,形成了灰色产业链。
诸如“女孩考上大学跪谢父母”“喂住院婆婆吃泡面、虐待婆婆”等,更有甚者,为了制造流泪场面,还会采用滴眼药水、掐孩子等手段,有的谎称帮助哑巴母子销售家产苹果,实际销售的是市场买来的苹果……这类虚假摆拍视频,掌控了不少“流量密码”,在短视频平台一度“霸屏”,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
虚假摆拍视频,或是损害了消费者利益,透支了公众爱心;或是以假乱真,欺骗网友感情,误导舆论,甚至会带偏社会风气等;有的还钻法律空子,游走于虚假与真实之间的“灰色地带”,在“新闻”与艺术创作之间“打擦边球”……
摆拍造假短视频以假乱真,不利于行业规范发展、健康发展,还会将行业带错了方向。此次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叫停虚假剧本,严惩“流量导演”,集中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突出问题很有必要。虚假摆拍视频已成顽疾,屡禁不止,相关治理要“实打实”,要出“实”招,要拳拳到肉。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利用虚假视频引流牟利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平台也要严格审核把关,加强内容审核和监测,尽好自身的管理责任,不能任由造假、恶俗等违法违规视频“搅浑水”。如要厘清短视频“摆拍”与“真拍”的界限,演绎类作品不能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为此,此次专项行动要求压实平台责任。
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平台履行好自身的管理责任,对于发布虚假信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责任人员,要依法予以惩治,让他们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莫再任由恶意营销视频“霸屏”了。治理恶意营销短视频不仅要有专项行动,更要有“长治久安”之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各类摆拍短视频要去伪存真,“动真碰硬”,形成合力对虚假摆拍、恶意营销视频等违规不良内容予以有效遏制,才能促进短视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才能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