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刘天华钻研民间音乐
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街头,经常能看到北大音乐传习所教员刘天华的身影。这位总穿着灰布长衫的音乐家,怀揣磨破边的笔记本,穿梭在市井中捕捉民间音乐的精华。耍狗熊的艺人敲锣鼓时,他会请求对方停止表演专心击打节奏;运河边的船工号子响起时,他拎着皮鞋跳上运陶罐的货船,趴在船板上记录陶罐碰撞的韵律。被水浸湿的笔记本晾干后,竟启发他在《月夜》中创造出虚实相生的轮指技法。
这位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始终以谦卑姿态向民间学习。在常州中学任教时,他每周都雷打不动地去城隍庙听滩簧戏,把二胡架在茶桌上边听边试;在天桥杂耍场里,他能蹲在条凳前听单弦艺人模仿百灵鸟叫,最终将街头技艺融入《空山鸟语》的创作。老乐师演奏跑调时,他微笑宽慰;录制民间艺人琵琶曲时,他亲自把对方送到大门口。
刘天华对民间音乐不是简单模仿,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传统二胡弓法多为一字分弓,他在《月夜》中首创八音、十六音连弓,让旋律如流水般自然流淌。他从民间生活中提炼音乐语言,在《光明行》中创造性运用“击弓”技法与复调结构,推动二胡从俗乐向现代独奏艺术转型。对于二胡把位,他突破传统分为12个把位,极大拓展了演奏空间。
1927年,他发起“国乐改进社”,提出系统整理民间音乐的计划:调查当时存在的可做模范的民间艺人和古乐家;搜集关于国乐的图书和古今各种乐器;组织图书馆、博物馆设法刻印尚未出版的古今乐谱等等。
这位在茶馆鼓板中捕捉欢腾、在船工号子里提炼韵律的音乐家,半生钻研,用10首二胡珍品和三箱采风笔记证明了“最质朴的民间曲调,往往蕴含着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周星)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