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资讯
AI+金融能带来哪些行业变化? 业界:通过技术普及实现社会普惠
近日,一场以“AI融入金融业务:重构,不只是升级”为主题的对话在新网银行“AI构造力”直播间展开。三位金融科技领域的专家——新网银行信息科技总监毛航、华为数字
当智能系统开始自主思考,金融业务的底层逻辑是否会被重新书写?三位专家认为,2025年“智能体元年”的爆发绝非偶然,技术突破、成本下降、政策支持与场景需求的多重共振,正推动AI从辅助工具进化为组织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毛航用“四肢与大脑”的比喻巧妙阐释智能体与大模型的关系:大模型提供认知决策的“大脑”,智能体则如“四肢”般连接场景与用户,两者形成互补关系,进而推动智能体普及,实现技术普惠并加速行业生态成熟。据毛航介绍,新网银行当前已落地十余个智能体业务与办公场景,推动业务与科技部门融合,也催生提示词工程师等新岗位。
在企业级应用场景中,智能体被视为“数字员工”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部门定义岗位权责、人力部门参与制定管理制度、科技部门搭建能力底座,形成完整闭环。未来可陆续建立涵盖知识库更新、提示词优化、能力扩展的运营机制。
柳元鑫从智能体的优势与银行业务的特点强调了两者的可结合性。尽管当前金融行业智能体应用仍受限于预设流程的固定性及稳定性问题,但其整合多岗位资源、实现中心化服务能力与银行业条线化特征高度契合。未来智能体有望通过打破部门壁垒、提升自动化水平,成为金融业服务升级的核心推动力。
当前,各行业正加速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纵深演进,面对人力密集场景的效率瓶颈、数据资产的治理挑战与技术落地的业务适配难题,AI技术从单点提效工具升级为驱动全局重构的核心引擎。行业实践也呈现多维突破:人力密集型流程通过拟人化交互重塑服务体验,数据资产向知识化跃迁释放乘数效应,而架构级创新正推动AI能力从局部替代转向流程再造。
但同时,“AI是否会全面取代人类岗位”这一话题也颇受业界关注。为此,三位专家一致认为,AI引发的职业重构本质是对“人机协作界面”的重新定义,建议大家将关注点从“替代焦虑”转移到“能力进化”上来。
毛航从“替代-新生-普惠”的路径揭示了变革本质。他表示,AI技术可以赋能基础性、规则明确的岗位例如标准化客服、资料整理工作,也同步催生提示词工程师、智能体开发等新型技术岗位,需要具备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变化让职场竞争逻辑转向人机协同创新力,资深从业者可以借助AI工具突破效率边界,新员工则通过大模型快速弥合技能鸿沟。技术扩散遵循从创新者到大众化的规律,如同智能手机的普及历程,初期存在适应门槛,但最终通过技术普及实现社会普惠。
柳元鑫则结合“微笑曲线”理论指出技术应用的深层规律。在他看来,AI虽能替代一些如生产运营、基础报告生成的标准化工作环节,但人类在创新技术突破与客户服务的情感连接两端仍具不可替代优势。这种“需求导向+能力互补”原则推动职业体系分化,也降低了技术普及的门槛,使更多人享受到效率红利。“技术演进不会消灭人的价值,而是驱动个体聚焦创造力、同理心等核心优势,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开辟更具价值的发展空间。”柳元鑫表示。
资料显示,新网银行打造“AI构造力”直播栏目,聚焦AI领域技术突破与创新应用,解读AI大模型如何重构金融及行业生态。通过直播访谈、线下交流、内容联动等形式,搭建银行科技、AI公司创始人、高校教授与财经媒体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崔吕萍)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