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评论

激发创作活力 铸就文化自信

2025年04月21日 10:39  |  作者:王勇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原创是文艺创作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但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加强原创能力对于文艺繁荣发展至关重要。

要铸就原创之魂,磨砺讲故事的能力。“纵观华夏风云起,俯瞰神州日月明。”中国是个充满故事的国度,中国人最擅长讲故事。五千年文化沃土孕育的中国故事,犹如星辰大海,包罗万象、蔚为大观。且不说四大名著,《山海经》的波澜壮阔,《封神演义》的奇幻宏大,《聊斋志异》的诡谲多姿,《镜花缘》的光怪陆离,明清话本小说的百态恣肆,无一不是先辈智慧原创的精华结晶,不仅记载璀璨的历史记忆和中华文化的基因代码,更蕴含着中国人的原创精神与审美想象。而古老与时尚兼备的中国戏曲,将这些承载着思想理念、道德精神、文化美学的故事,以其独有的美学形态与意味形式在唱念做打舞间,于手眼身法步里,极致描摹,立象尽意。动画电影《哪吒2》以现代视角和当代情趣对传统故事重新诠释,展现了当代创作者强劲的原创能力。无数事例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深挖传统资源,深耕传统精粹,悟其神、得其魂、焕其彩、出其新,努力让中国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要开拓题材之境,增强内容吸引力。“江山如画里,岁月似诗中。”中国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文艺创作既有大江东去,又有小桥流水;既有大漠孤烟,又有江南烟雨;既有沧海桑田,又有柳绿桃红;既有凸显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之坚韧品格,又有映射其对世界文化之深远影响。无论什么题材,艺术地表达、表现,作品才可能感人、动人、醉人。具体而言,要大题材小切口,大立意新形式,大格局微视角,大情怀细笔触。题材的深度开掘,形式的创新探索,人性的鞭挞颂扬,关键还在于创作者有没有在用功、用力、用情上下功夫,以作品的品质赢得观众和市场。

要涵养“三才”之质,激发创作潜能。“才子风华映日边,笔端锦绣自成篇。”才气,是天赋异禀的灵光一闪,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嗅觉;才华,是后天磨砺与天赋的融合结晶,是技艺雕琢与知识沉淀后的绽放;才情,是同理心的共情与悲悯情怀的自然流露,是用真挚情感触动人心深处的柔软的力量。“三才”犹如原创能力的三足鼎立,共同构筑起艺术创作的坚实基石。因此,在选人、用人、育人时,注重“三才”的培养与润泽,引导创作者以情为笔、以诚为墨,用热烈的情怀去关注社会、关注人性,从而创作出有深度的艺术作品。

良好的工作机制是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文艺创作应顺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为文艺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引导和组织。一是完善创作扶持机制,助推佳作涌现。加大对优秀原创作品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精品创作生产激励机制,鼓励文艺工作者沉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潜下心来搞创作,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构建文艺作品评价体系,遵循“宽口径准入,高标准筛选”的原则,严格评价作品优劣。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靶向式”托举人才。加强对青年文艺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梯队。建议高校与院团签署切实可行、注重实效的战略协议,共同推进统筹学业学制与实习实践的双向并举,创建适合院、校共建的多层次学业机制,如学科共建、专业共建、方向共建等。还可设立“青年艺术节”,给予青年艺术工作者更多的政策倾斜,搭建成长“快车道”。三是尊重艺术规律,优化创作生态。无论是创作者,抑或是管理者,尊重艺术规律就是一条规律。我们要共同努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开创文艺创作新局面,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王勇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