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阅读
AI时代,阅读书籍的情绪与价值
在这个信息如沙飞扬,AI已经可以“代替”人读书的年代,一本书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
刚刚与某AI大模型进行完知识对话的我,脑海中忽然闪过这个问题。
目光转向书架,那些静静排列的书籍,正透出一种始终如一的沉静。作为出版业从业者,我也越来越意识到,书籍真正打动人的地方,不在于它能告诉我们什么,而在于它如何影响我们,构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这,正是书籍在AI时代仍不可替代的情绪与价值。
书籍,是一种启迪。
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不仅给我们带来知识,更激活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受益终身的智慧和能力。
因职业的缘故,常年行走于全球各大国际书展,其中最打动我的场景,就是看见家长们推着婴儿车穿梭在琳琅满目的纸本书中。婴儿车里的小朋友尚在咿呀学语,但家长们希望弥漫的书香和阅读的氛围能熏陶幼小的心灵,陪伴他们的成长。
据了解,德国有些市政机关或图书馆会向新生儿家庭提供“阅读起步包”,包括一本童书和亲子阅读的指导材料。英国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都向中小学生们发放一英镑购书券,由孩子自己选购图书。这些行动都表达着共同的愿望:希望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让书香成为他们成长的最好陪伴,成为他们人生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书籍由此在人生之路上被赋予了启迪与共情的基因。
书籍,是一种记忆。
书籍不仅是一种信息载体,也是一种记忆的介质,它参与、记录并构成了我们的人生片段。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三联版《射雕英雄传》,扉页上是金庸先生的亲笔签名。那是多年前的一个活动,我刚入行不久,第一次请作家签名。金庸先生当时系着一条印有骆驼图案的领带,笑着解释说:“刚从埃及回来,那里到处都是骆驼。”那一刻,他不再只是武侠巨匠,而像一个刚旅行归来的朋友,还带着孩子般的纯真。
如今,那段光影斑驳的记忆也因为这本书被保存下来。它不仅记录了当年的阅读,更映照出那个青涩却充满热忱的自己。就像旅行中的冰箱贴,看似小物,却是情感的坐标,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的是某种秩序感与时间感,而这在今天这个信息过载的环境下,反而显得尤为宝贵。
书籍,是一种满足。
钱锺书曾说:“打开一本书,就像推开一扇宇宙之门,门后站着古往今来的哲人与疯子,他们争吵、低语,最终汇成我胸中的星河。”这种穿越时间与思想边界的愉悦,正是阅读图书的本质魅力。
与手指快速滑过的信息流不同,书籍阅读给予人的,是一种持续而深层的情绪回馈。每当读完一本书,不只是完成了对一段内容的理解,更像是经历了一次思维的旅行。那种踏实、安定的感觉,不张扬,却清晰。
更重要的是,读书不仅带来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伟大思想相遇的时刻,往往伴随着理解的兴奋、领悟的快感,以及内在被打开之后的宁静与欣慰。这种情绪,无法被算法推送复制,只能通过一次次真实的阅读体验慢慢积累。
书籍,是一种温度。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收到过很多“来自远方”的书:一本讲述伦敦街头建筑造型艺术的画册,是在今年伦敦书展上某位英国出版人的伴手礼;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百年特别版,是我在这位智利诗人故居参加活动时,由该书出版社赠送的珍贵纪念……这些书不一定精装厚重,但在页与页之间,藏着一次次文化的交汇、一次次跨越语言与边界的握手。
正如古人以书相赠,寓意情谊深长,今天的书籍流转,也仍保有这种仪式感,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优雅又富有温度的连接方式。
所以,在AI带来高效与便利的同时,书籍阅读,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者帮助我们快速获取信息,后者则提供一种缓慢而深入的思考方式。两者并非对立,而是构成了这个时代并行不悖的阅读图景。
至于置身AI时代,书籍的未来如何?我依然保持温和的乐观。我们获取书籍的方式更加多元,阅读的门槛也在降低,更值得注意的是——读书这件事,正悄悄从个体行为变成一种可以被分享的情绪。一则短评、一段小视频,都可能瞬间唤起另一个读者的共鸣,延伸出超越文字的联结。在这种联结的累积中,图书阅读连接的不只是读者之间,更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理解与回响。
[作者林丽颖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