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主席论坛 委员说话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论>委员说话

推动高等教育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2025年04月22日 08:42  |  作者:胡刚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全球产业链智能化重构与科技革命加速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直指当前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战略的重要交汇点,亟须通过系统性重构实现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契合,为就业这一最大民生注入持久动能。

完善学科专业体系的动态适配机制。近年来,我国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以新设与淘汰并重原则优化布局,缓解了人才供需矛盾并支撑高质量发展,但仍存在产业适配性不足、对接国家战略滞后、国际融通欠缺、资源配置低效、同质化评价消解特色、卓越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为此,亟须破除科技与战略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痛点堵点,构建需求反馈机制,形成“国家—区域”双轨驱动,高校分类定位,建立学科与区域经济耦合及动态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培育孵化机制,布局前沿微专业、设交叉柔性专业、保护冷门绝学;打造国际融通机制,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共建产学研平台,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学科资源配置,建立精准投入、平衡补偿及非对称分配机制。

产教融合要实现深层次变革。当前,产教“两张皮”现象仍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顽疾。譬如:高校与企业合作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与持续性;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严重,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满意度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致使教育体系难以精准对接产业系统,限制了人才质量提升与产业创新发展。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四链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链对接产业链,借鉴西湖大学与阿里巴巴共建模式,将大科学装置转化为教学场景;课程链嵌入创新链,推广南方科技大学实施“项目制教学”,学生直接参与量子计算、脑科学等前沿课题;人才链贯通培养链,推行中国农业大学实行“导师制﹢项目制”培养;评价链倒逼改革链,建立“企业满意度—就业质量—创新成果”三维评价体系,将行业认证标准深度融入培养方案。这种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实习实训,而是重构知识生产模式,使课堂革命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

实现资源空间配置的梯度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失衡导致的人才错配问题亟待破解。数据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拥有全国60%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而中西部省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本科院校数量不足东部的1/3,优质教育资源“东密西疏”的空间失衡加剧区域发展差距。破解空间失衡需要实施“三维均衡”发展战略:空间维度上,通过“部省合建﹢省部共建”双轮驱动,重点加强中西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如郑州大学、云南大学等通过“双一流”建设实现学科突破;层级维度上,构建“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校梯度培养体系,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建产业学院,将高端人才培养嵌入区域创新生态;功能维度上,推动高校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从人才培养向创新策源转型,如深圳大学依托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链条创新平台。

实现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化重构。当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仍存在“五重五轻”倾向:重科研轻教学、重规模轻内涵、重指标轻质量、重形式轻实效、重国内轻国际,这种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渐行渐远。破解之道在于建立“三维”质量监测体系:培养维度上,构建“核心素养﹢专业能力﹢创新精神”的素养图谱,如清华大学将“全球胜任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资源维度上,创新“学科交叉基金﹢产教融合基金﹢国际合作基金”的投入机制,如浙江大学设立“求是科创奖学金”吸引全球顶尖学者;评价维度上,建立“学生发展跟踪﹢用人单位反馈﹢社会效益评估”的长效机制,如复旦大学建立毕业生5年职业发展数据库,动态优化培养方案。

这场高等教育生态革命本质是知识生产模式从“学科逻辑”向“问题逻辑”的范式转换。通过构建“需求牵引—跨界融合—数字赋能”的新型教育生态,推动高校从人才“加工厂”向创新“策源地”跃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这不仅是教育系统的自我革新,更是国家创新体系重构的战略支点,必将开启高等教育支撑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江苏省委会主委)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