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北京市密云区政协开展专题协商活动助推西红柿产业发展
种下“好果子” 崛起“大产业”核心阅读
近年来,西红柿成为北京市密云区的特色农业“金字招牌”。在区政协开展的相关专题协商活动中,委员建议高效处理西红柿拉架后产生的大量废叶和废弃物,种植合作社代表呼吁打破种苗供应瓶颈,加快推进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等。
“眼前是密云西红柿的明星品种‘珑珠’,有红、黄、绿三色。成熟以后颜色透亮,皮薄不易破。”
“产品销售情况怎么样?”
“销售渠道包括电商、社区团购、休闲采摘等。”
……
边听边看,不时就果实口感、产业现状等提出疑问,这是近日北京市密云区政协“高质量推进西红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协商活动的现场。座谈会开始前,与会代表一起走进种植合作社大棚,了解蔬菜长势并听取相关情况介绍。
据了解,密云区委、区政府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西红柿逐渐成为区域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2023年底,密云被市农业农村局列为北京市西红柿特色产业发展核心区。2024年,密云西红柿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产值达到3亿元,带动了全区40个企业和合作社、15个专业村、千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在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下,京郊‘致富果’促进了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区政协副主席宋印双主持座谈会时开门见山,“此前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种苗购买、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等方面还存在堵点问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谈困难、提建议,合力助推难题更快解决。”
针对西红柿拉架后有大量的废叶和废弃物处理不当,统一清运成本高问题,区政协委员李婷婷建议,鼓励种植户自行整理筛分,将垃圾中的固体物清运,剩下符合标准的堆肥还田;废弃物回收处理中产生的运输、人工等费用,主管部门应给予适当的政策补贴或奖励。
作为密云区“一心”“多点”西红柿特色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河南寨镇西红柿产业发展红火。镇上的水库移民村——套里村也建起蔬菜大棚走上致富路,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套里村党支部书记何秀玲建议,探索多元联农带农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完善基础设施,拓展科普、采摘、游园等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作用,畅通西红柿销售渠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产销对接会、品牌推介会等系列活动。
“目前,密云区西红柿部分种苗存在外购成本高,质量不可靠的问题,未来要打破种苗供应瓶颈。”和合园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安立辉呼吁,发展集中育苗和种植一体化的产业链,建立全区种苗科创繁育基地,助推种苗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同时,利用北京市农业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科学遴选特色品种,加快打造西红柿种业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穆家峪镇悦民嘉誉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乐民、北京潼玉华硕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毛凤玉分别围绕推进老旧棚室改造翻建;加强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快推进对优势品种进行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提升知名度等提出建议。
“感谢大家的建议,我们正在积极筹备注册‘密云西红柿’商标工作”“正在积极申请市级育苗能力提升项目,引进企业共同建设密云区智能化育苗场”“下一步工作计划包括加快确定密云西红柿区域公用品牌标识等内容,树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副区长马超现场解读政策,并对会上的建言一一给予答复。
“今天的协商活动比在会议室里聊效果好,轻松畅快,而且有深度交流。”现场委员不禁感叹道。
“本次协商活动立足区工作重点,旨在及时助推化解西红柿特色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求取政府所能与种植户所需的‘最大公约数’。”密云区政协主席席成坡指出协商活动的意义所在,并表示区政协专委会和政协委员要进一步延伸触角,将协商议事开展到最基层,惠及更多群众。(本报记者 张佳琪)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