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两岸>在大陆
姑苏城里“帖花黄”
——一位台青的大陆美妆寻梦路
陈晓文(右一)在现场教学。 受访者供图
“我们一家人都跟着苏州这座城在一起成长。”在陈晓文心中,苏州承载了祖辈数不尽的乡愁,也成就了她的爱与未来。
从儿时伴着奶奶的吴侬软语背诵《枫桥夜泊》,“原乡”姑苏城初刻心中,到小学时跟着父亲初踏“寻乡”之路,带着温情的老家进入视野,再到21岁,在大陆荣获美容美发大奖,萌生寻梦姑苏城的想法,陈晓文的人生轨迹与故乡苏州的联系,就如飞扬的风筝,“可以说,故乡是牵着我飞翔的那根线,这里是我的福地,在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中,我不断向上生长,不断向前。”她说。
▶▶▶逐渐具象化的故乡
陈晓文的爷爷奶奶都是苏州人,从小他们就会对她讲述家乡苏州的故事。“奶奶说话有浓重的吴侬口音,她一遍遍地教我背诵《枫桥夜泊》的印象太深了。”这是故乡留给陈晓文最初的印记。
陈晓文在台湾上小学,虽然故乡苏州脚步未至,但在她的心中逐渐可触可感,“叔叔姑姑的来信、父亲探亲带回的毛笔、特色字画,都让我觉得家乡苏州特别有艺术味道。”她分享说。
20世纪90年代初,陈晓文的叔叔和姑姑凭借商人的敏锐嗅觉,携手从台湾到大陆发展,成为最早到大陆投资兴业的“一代台商”。上小学三年级时,陈晓文因“到大陆看亲戚”,踏上了第一次寻乡之旅。
“带着一点小小的激动,我居然到了在课本里面读到的寒山寺。”在苏州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场景中,陈晓文对老家姑苏城的印象更加具象化,“我的家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典水乡。”而与大陆亲人们的初次见面,真正拉近了陈晓文与老家亲人的心理距离。让她对故乡的记忆,又增添了一些温情,“亲戚们对我都很亲切,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那时我就感受到,虽然我们相隔着海峡,但我们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根,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次两岸恢复正常民间往来后的寻乡之旅,让陈家找到了家族在大陆的亲人,实现了大家族的团圆。后来两岸间的亲戚们就一直保持着频繁来往。
▶▶▶随潮起舞
让陈晓文人生轨迹与故乡产生深度联结的,是2002年她大学一年级再次来到苏州。那年暑假,她本来只是一时兴起想到姑姑和叔叔在大陆创办的美容美发学校看看,“完全没想到,一进这所学校,脚步好似被扯住,心里的声音告诉我,留下来吧!”
也许基因里自带天分,加之兴趣和努力使然,陈晓文从台湾高校休学,转到家族创办的这所美容美发学校。只学习了一年,她就在苏州市美容美发技能大赛中获得了大奖。回望23年前,这个职业生涯处女大奖带给彼时只有21岁的她的影响,她认为“这个奖是我成长之路的一个‘分水岭’,我发现自己不仅适合干美妆这一行,而且能干得很棒。”后来在校学习期间,陈晓文又在江苏省的一个美容美发比赛中获得银奖。连连在业内被认可,进一步激发了她想留在大陆寻梦的念头,“通过一次次准备大赛,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不断进步,那时我就隐隐感觉到,我在大陆这边一定能够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想想那时努力的自己,我都想给自己竖大拇指。每天反复练习化妆技能,坐在公交车上,也会抓住碎片时间练习打粉底的手腕动作。”回忆最初在学校做助教时的清苦生活,陈晓文并不后悔,因为她看到了不断变得强大的自己,“我记得只从父母那里拿了两年零用钱,就不再需要家里补贴,自己还能攒够每年回台湾的机票费和日常生活费。”
今年是陈晓文“登陆”的第23年,她从最初的一名化妆助教,到接过叔叔姑姑的接力棒,成为家族在苏州创立的美容美发培训学校的校长。
美妆是一个讲求实践经验的行业。在一次次的实践历练中,陈晓文的职业能力也不断向前一步,她先后获得国家美容高级技师(一级)、江苏省产业教授、苏州市姑苏高技能突出人才……“用我奶奶的话,苏州囡囡回到家乡给家族增了光。”问她对自己目前的职业发展状态满意吗?她和记者分享了家庭长辈的这句评价,说出这句话时她露出有些羞赧的笑颜,“感谢当年的自己,寻着内心的小想法,勇敢地来到这边,刚好又赶上大陆这边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浪潮,从中找到了成就事业的空间。”她感触道。
▶▶▶苏州是我的福地
“苏州真是我的福地,在这里不仅让我的职业发展得非常好,还收获了一个幸福的家。”陈晓文介绍,来到大陆两年后,她就认识了她的先生,一位土生土长的苏州小伙子,两人经历十年爱情长跑携手步入爱巢。在陈晓文的提议下,那一年他们参加了首次海峡两岸新人结婚集体颁证仪式,他们在百余位两岸亲朋和嘉宾的见证和祝福下,喜结百年好合,他们的结婚纪念邮票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十年恋爱长跑结果很美好,问及过程是否一路坦途,陈晓文说,最开始,她的父母并不支持他们俩的恋爱。“因为当时我妈考虑,毕竟两个人的生活习惯、生长环境还有差异,担心我们生活在一起会有麻烦。”但当陈家父母受先生一家邀请,来到苏州深度游后,两位老人吃下了“定心丸”,让陈晓文也没想到的是,因为来大陆旅行体验极好,父母亲主动提议,要退休一起来苏州养老。
如今,这个两岸婚姻小家幸福筑巢十年了,家庭增添了一对可爱的儿女。“他们会用台湾腔叫我妈妈,也会用标准的普通话叫爸爸。”说到她和先生养育孩子的那些趣事,陈晓文笑言,“这两个小家伙是两岸融合得最好的一代。”谈婚论嫁时母亲担心的语言、饮食这些方面,她坦言或多或少有差异,“但我和先生经过磨合、融合之后,非常融洽地消化在这个家里,而我孩子这一代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完全自然地接受这些差异了,特别自然地在他们身上融为一体。”
两岸只有深入融合,两岸同胞才能走得更亲更近,这是陈晓文“登陆”20多年最深切的感受。此心安处是吾家。“感觉我们一家人都跟着苏州这座城在一起成长。”在陈晓文心中,苏州承载了祖辈数不尽的乡愁,也成就了她的爱与未来。(本报记者 修菁)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