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世界读书日·委员话阅读
全国政协委员金永伟:书非借无以读
曾听人言“书非借不能读”,固有其理,但其潜台词仍是有书可读。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辈中人,恐怕更多的是如我一般,年少时苦于无书可读,对于阅读更准确的理解则是“书非借无以读”。因无书可读,从而千方百计觅书借书,因“借书”而喜欢上阅读,视书如宝,终成一生之好。
自上小学识字始,借书求书的经历几乎贯穿了我整个少年时期。生于浙中农村,此地虽物质贫瘠,却自古有崇文尚学、苦读上进之风,明代宋濂曾著文《送东阳马生序》,文中所提马生君则籍属东阳,即我的家乡。小学时代主要的阅读便是语文课本,惜之课本篇幅有限,家中乃至村中诸户家中存书无多,而在那刚刚实现饱腹的年代,买书是万万不敢奢望的,阅读便也成了件难事。四处寻找可供阅读的载体,任何有字的书籍、报纸、画报、图片、连环画都成了我眼中的“猎物”,无奈终是供应匮乏,甚苦于此。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小学四五年级。我们村因地处县城近郊,村民因地制宜种植蔬菜,渐成小有名气的蔬菜村。菜农劳作甚为辛苦,晨起而作,夜黑尚不得闲。待得应季蔬菜上市时节,凌晨天未放亮即挑筐推车赶往县城菜场摆摊叫卖,日近正午急返归家,不及扒拉两口即下地采摘,傍晚时分开始整理菜蔬。这整理工作也是个费时费力的活,要为菜蔬去除黄叶枯枝,洗净泥垢污秽,摆放整齐有序,保证最好颜值,披上雨布麻袋片,最后装筐装车,等待翌日货于城里好人家。
族中堂叔乃村支书,亦是村中好菜农,日子小有盈余亦好阅读“闲书”。某天上城里卖菜多挣了仨瓜俩枣,兴之所起便从报摊上捎回一些报纸刊物。记得某年冬天,他居然从新华书店买回来一整套“三国演义”连环画。那60多本散发着墨香的精美画册在我心里造成的冲击简直不亚于原子弹。此叔却极可恨,买了书必显摆,显摆又不外借。我已上小学四五年级,识得两三千字,能看懂稍复杂一些的文学作品,守着眼前这座“宝库”心痒难耐。欲取必先予之。每日黄昏,堂叔下地挑菜回家,我便搬个小板凳前去为他助阵,捡菜择菜,递个剪子拿个扫帚,帮着一起给菜蔬“梳妆打扮”,耗时视蔬菜数量而定,或一小时有余,或两三小时不等。此等“童工”活计收工之时,待得堂叔艰难从地上站起捶腰伸腿之际,便不顾居功强求之嫌,小心地开口借书,往往屡有所得。借书越不易,越增看书的愉快和满足,也越养成爱书的“毛病”,不敢有一丝的涂抹和折损,以期下次借书的顺利。这等借书还书的经历一直到进入县城中学求学方止。
现如今,各种书籍随手可得,纸质书、电子书数不胜数,甚至存书竟成难题。忆及昔日借书趣事,竟如隔世。开卷有益,沉浸于书海中,读书、爱书,让阅读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何等的幸福!
(作者金永伟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
编辑:李敏杰